1. 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qū)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qū)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并兼收其他地區(qū)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qū)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jié)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huán)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yè),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guī)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yōu)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chuàng)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guī)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
2. 戲曲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一、戲曲主要種類簡介1.昆曲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沒有管弦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然后,它向東、向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7.晉劇13.川劇。
3. 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
中國戲曲 1.發(fā)展中國的戲曲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fā)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
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yè)藝術和商業(yè)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chuàng)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
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
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
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
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fā)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2.特色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后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這種綜合性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jié)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jié)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臺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夸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guī)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guī)則的自由動作。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4. 戲曲有哪些小知識
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將歌劇、舞劇、話劇。 戲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中國五大戲曲劇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秦腔、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昆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紹劇等六十多個劇種。 戲曲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又說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漢族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夸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guī)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漢族的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yōu)"、漢代的“百紅”、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一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戲曲始終扎根于漢族民間,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磻蛑两袢匀皇菨h族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一般說來,北方人多喜看京劇,南方人則多愛好越劇,各種地方劇種都有其自己的觀眾對象。遠離故土家鄉(xiāng)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xiāng)的一種表現。
5. 有關于戲曲的知識
全國戲曲的種類彩調劇藏劇潮劇楚劇鳳陽花鼓戲廣東漢劇桂劇漢劇黃梅戲徽劇荊州花鼓戲柳子戲呂劇山東梆子紹劇四川曲劇甬劇云南花燈壯劇越劇粵劇越調豫劇宜黃戲揚劇新疆曲子劇湘劇錫劇婺劇碗碗腔天津文明戲蘇劇曲劇瓊劇青海平弦戲秦腔黔劇祁劇蒲劇莆仙戲評劇甌劇閩劇隴劇龍江劇遼南戲昆劇梨園戲京劇晉劇吉劇黃龍戲淮劇滑稽戲花兒劇滬劇河北梆子贛劇二人轉二人臺川劇北方昆曲新城戲聲腔劇種二黃、二人臺、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云南壯劇、云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臺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巖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余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昆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采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陜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