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的稱呼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于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后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
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xù)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后母、假母、續(xù)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后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tǒng)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xiàn)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tǒng)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
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tǒng)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后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
2.古代人的稱謂
有以下十種稱謂:
一、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2)用于介紹或作傳。(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四、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五、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六、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七、稱郡望:如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八、稱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九、稱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十、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
擴展資料:
稱呼的含義
1、表揚:經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圣聞周達曰昭、行義悅民曰元、照臨四方曰明、辟土服遠曰桓、聰明睿智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zhí)義曰穆。
2、批評: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
3、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人稱謂
3.中國古代的所有稱謂
中國古代稱謂:1、宗族稱謂祖上: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
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chuàng)業(yè)的國君死后,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恒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
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于庶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2、親屬稱謂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曾孫:孫之子。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舅:母之從元弟。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3、皇族稱謂皇帝:中國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統(tǒng)一六國后,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始皇帝”,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萬歲:皇帝的代名詞,一種說法認為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后,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皇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秦漢以后歷代沿稱。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為太上皇;歷代皇帝傳位于太子,并自稱太上皇;天子之父參與國政,稱太上皇帝?;侍螅夯实鄣哪赣H稱皇太后,秦漢以后歷代沿稱。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
一般稱預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貴嬪:妃嬪的稱號。
漢元帝時始置,原為妃嬪中之第一級。自魏晉至明均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昭儀:妃嬪的稱號。三國魏文帝時始置,僅次于皇后,晉及南北朝多沿置。
貴妃:妃嬪的稱號。南朝宋武帝時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世子:帝王示諸侯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太孫:皇帝的長孫稱太孫。
歷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歿后冊立太孫為預定之皇位繼承人。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
始于戰(zhàn)國,漢制規(guī)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后歷代大致沿用。翁主: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馬: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4、官場稱謂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
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漢初與丞相、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又與司徒、司空并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為加官而無實權,至明代廢。
侍郎: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設于秦,在宮闈中掌皇帝宿衛(wèi)。
自隋代,為各司的主官,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部員。卿:古代高級官員或爵位的稱謂。
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tǒng)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
后用于都督軍事的武官。太師:官名。
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示榮寵而無實職。
太師還是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太傅:官名。
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師。西漢時把輔導太子的官稱為太子太傅。
巡撫: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職能同于中央官員巡撫地方的“欽差大臣”。
總督:是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的地方最高長官。都督:漢末始設。
三國時都督為率兵打仗的將帥,魏晉以后,都督成了駐地的刺史,成了轄區(qū)的軍政總首長。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臨時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欽差大臣。
節(jié)度使:官名,武將統(tǒng)兵出戰(zhàn)稱總管,無事時鎮(zhèn)守邊地則稱大都督。唐代,節(jié)度使權力不斷增大,形成所謂“藩鎮(zhèn)割據”。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
4.古人對各年齡段的稱呼
1、度:小兒初生之時。
2、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3、金釵之年:女孩12歲。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5、及笄[ jī ]:指女子15歲。
6、志學之年:15歲。
7、舞象之年:少年15~20歲。
8、二八:16歲。
9、破瓜、碧玉年華:女子16歲。
10、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11、弱冠: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12、桃李年華:女子20歲。
13、花信年華:女子24歲。
14、而立(而立之年):30歲。
15、半老徐娘:女子30歲。
16、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17、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18、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19、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
20、耆[ qí ]:古稱60歲的人為“耆”。
21、耄[mào]:古稱80歲至90歲的年紀,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22、耋[dié] :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23、白壽: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24、期頤:百歲高壽。
25、茶壽: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比喻稱謂
5.古代稱謂方面的知識
古代稱謂 唐: 皇帝自稱:“朕“。
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皇后自稱: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后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普通人: 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事實上,這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
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義,各位可以大膽使用。 “相公”一詞,嚴禁隨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
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稱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宋 皇帝自稱:“朕“。
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宋代時稱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稱: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后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皇帝對太后、皇后和妃嬪的稱呼:皇帝稱呼太后(母后)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后為“圣人”(這個要和唐朝的“圣人”區(qū)分),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兒之類:如桓兒,構兒等。
皇帝對公主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 皇太子與諸王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实蹖ψ约旱男值艿姆Q呼一般是按排行來叫,如“大哥”、“九哥”之類。
皇子和公主之間,或者皇帝兄妹之間,也是如此。如高宗趙構就稱呼柔福帝姬為“二十姐”,而柔福稱呼趙構為“九哥”,其時趙構已經登基。
太監(jiān)對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稱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滿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事實上,這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
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義,各位可以大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隨便用“小姐”這個稱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義就是“妓女”的意思。
“相公”一詞,嚴禁隨便使用!在宋代,就狹義來說,依舊限于對宰相的尊稱,但事實上,作為一般的高官尊稱也是可以,如岳飛就是被稱呼為“相公”。 唐宋時,尤其盛行排行,甚至與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層民眾或只有姓和排行,沒有名,更不論字。
所以很多時候的稱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類。注意的是,當時如果稱呼他人為“漢子”或者“老漢”,含有相當的輕蔑成分在內。
宋金時代語匯簡釋 內命婦:宋時宮中妃、嬪之類稱內命婦。 外命婦:宋時官員的母妻等,按官位而得的封號,如國夫人、郡夫人等。
底:的。 官家:皇帝。
圣人:皇后。 娘娘:太后。
娘子:妃嬪。 閣、閣分:宋宮妃嬪的居所。
石炭:煤。 團練:團練使簡稱。
效用:宋軍中的一種高級軍士,宋時軍士一般須刺字,而效用往往可免於刺字。 孛堇:女真語匯,官長。
忒母:女真語匯,金軍編制單位,滿員為一萬人。 忒母孛堇:萬夫長。
猛安:女真語匯,金軍編制單位,滿員為一千人。 猛安孛堇:千夫長。
謀克:女真語匯,金軍編制單位,滿員為一百人。 謀克孛堇:百夫長。
蒲輦:女真語匯,金軍編制單位,滿員為五十人。 蒲輦孛堇:五十夫長。
阿里喜:女真語匯,金軍中正兵的隨從。 洼勃辣駭:女真語匯,敲殺,這是女真人流行的處死方式。
通事:翻譯。 珊蠻:女真語匯,巫師。
蒲察:女真姓。 裴滿:女真姓。
兀林答:女真姓。 徒單:女真姓。
斜卯:女真姓。 古里甲:女真姓。
溫敦:女真姓。 阿典:女真姓。
夾谷:女真姓。 9 納剌:女真姓。
女奚烈:女真姓。 漢兒:金朝稱原遼朝統(tǒng)治區(qū)的漢人。
南人:金朝稱宋朝統(tǒng)治區(qū)的漢人。 勾抽:抽調。
大資:資政殿大學士簡稱。 諸班直:宋朝皇帝的衛(wèi)隊以班和直為編制單位,總稱諸班直。
鈞容直:諸班直之一,軍樂隊。 指揮:宋軍編制單位,一般每指揮四百或五百人。
廝兒:小子、青年、青年僮仆。 女使:被雇的婢女。
小姐:妓女。 行首:美妓。
直閣:直龍圖閣等簡稱。 舍人:中書舍人簡稱。
觀察:觀察使簡稱。 修撰:秘閣修撰簡稱。
差遣:宋朝。
6.古代對每個人的稱號
古代稱呼常識及古代語常識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
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淀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后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
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xiàn)出來。
1、宗族稱謂 祖上: 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 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
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chuàng)業(yè)的國君死后,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恒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guī)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tǒng)為大宗、余子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
對大宗來講,他是家長;對于小宗來講,他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
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于庶子。
別子:古代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叫別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嗣子: 無子而以他人之子作為兒子,既為嗣子。嗣子一經禮法認可,地位與親子等同。
古代禮法對嗣子問題,有明確的規(guī)定。一、必須是同姓。
二、必須是同宗的支子。三、輩分必須相當。
公子: 諸侯王(公)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公子。另外諸侯的女兒也可以稱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稱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繼父: 生父死后,母親再嫁之夫稱為繼父。 八母: 八種身份不同的母親,即指嫡母、繼母、養(yǎng)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對于嫡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繼母: 父親的后妻稱為繼母,對于繼母,服制也是齊衰三年。 養(yǎng)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yǎng)他的母親為養(yǎng)母。
對養(yǎng)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親母因父親死后再嫁,稱作嫁母。為嫁母服齊衰杖期。
出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為出母服齊衰杖期。
庶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士為庶母服緦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為乳母服緦麻。
九族: 九族所指,說法不一。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孫:子之子。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
7.古代對人的稱呼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睹献印けM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fā);頭發(fā)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發(fā),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束發(fā):古代男孩成童,將頭發(fā)束成一髻。因此用束發(fā)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發(fā)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对娊洝っァ贰翱偨侵纾孕﹃剃?。”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歲就把頭發(fā)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禮·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結發(fā):初成年?!稘h書·施仇傳》:“結發(fā)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后稱元配為結發(fā)。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fā)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墩撜Z·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墩撜Z·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浩呤畾q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歲?!抖Y·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绷陨显获蟆:髞碛谩半q蟆狈褐改陦鄹?。
下壽 中壽 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期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yǎng)護,故曰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8.古代稱呼大全,好的加分也行
直系血親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
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親 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中國人對丈夫的稱呼大全 良人】古時管丈夫“良人”,這稱呼好聽啊,估計那時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桿旗幟永遠飄揚,所以叫“良人”。
在當時,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當時男女比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邊加個“阝”,就是“郎””;在“良”字左邊加“女”,就成“娘”。
“郎”為夫君。李白就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句。
“郎”多親切的稱呼阿! 【郎君】但單音節(jié)詞似乎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那時的“小甜甜”,如鄭袖,鉤弋之流,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頭或尾后加一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后面加上一個“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
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
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宮延中,出現(xiàn)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
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
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臺階啊。
官當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爺】老爺, 僅限于官宦人家對老公的稱呼,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叫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還稱“內人”。在別人面前,對妻子的謙稱還有“賤內”、“家內”;這都是那時的小資和偽小資們最喜歡喜歡的叫法了。
潘金蓮稱西門慶一定是甜甜的一聲“官人”:但李易安稱趙明誠則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無論青衣,還是花旦在臺上,拉長了音兒一聲“相——公——”,就是這倆字兒。
這比“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愈演愈烈。
男人的地位也是每況愈下,從對丈夫的稱呼中也可明顯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的,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
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
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掇o?!贰跋壬蹦肯螺d:“《禮記·曲禮上》:‘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
’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yè)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p>
由此而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著職業(yè)、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
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
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臺地區(qū)還在廣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4313432泛地使用。 【愛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qū)一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
新中國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在舊中國國統(tǒng)區(qū)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于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男人】男人,這是最有歸屬感的叫法。通常必須加上定語,謂之“我男人”。
可惜僅見于通常極具團隊精神的鄉(xiāng)下女人口中。 【我們家那口子】帶有一種隱秘的親熱。
9.誰知道古代人對自己和別人如何稱呼
古代文化常識匯編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p>
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眲t是文天祥的官職?!杜c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p>
“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睹坊◣X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