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知識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jīng)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佛是神嗎??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喬達摩Gautama。因為他屬于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問:為什么稱他為佛呢?佛的意義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胺鹜印笔怯《仍缇陀辛说淖?,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問:除釋迦牟尼外,有沒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認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問: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還是另一人??
答:“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叭纭弊志褪恰罢嫒纭眛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ābhūtam的意義。佛經(jīng)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叭鐏怼笔且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nèi)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jīng)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圣諦Cattāriariya”saccā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jù)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ticcasamuppā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問:什么是“因果相續(xù)”??
答: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xù)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系固然錯綜復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chǎn)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xù)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佛教把主張“現(xiàn)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見解叫做“斷見”,也是反對的。關于因、緣、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這里不一一介紹了過去中國佛教出現(xiàn)過許多派別,現(xiàn)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凈、律、密 八大宗派。
2.佛教的基本知識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
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具體地說:1、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shù)的煩惱。
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xiàn)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并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保@便是空的主要內(nèi)容。
3,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盤。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回。
(注意,超脫生死并非等于是輕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諦便是通往涅盤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3.請教一個佛教名詞.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jīng)所講的智慧并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jīng)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jīng)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jīng)萬卷,通稱為心法。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jīng)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剐挠杏忻?,解迷生智慧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4.佛教基礎知識有哪些
原發(fā)布者:小沙彌見舍
一、佛教常見名詞二、佛教發(fā)展簡史三、佛教派系與佛法之傳播四、佛教基本教義五、佛教修學步驟佛教:佛教就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是一種教育,教育目的就是為令一切眾生都能達到佛陀那樣至善圓滿的境界。佛陀與一切眾生之關系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善惡業(yè)報規(guī)律上是平等的,眾生若能依教修行也可以成為像佛陀那樣的老師。眾生,是指眾緣所生的生命體,這里“眾緣”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因有情識活動,所以也叫做“有情”。因每一眾生的身、語、意行為不同,感召的果報體也不一樣,也就是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別。主要概括為十種,叫做十法界。十法界——佛教的生命觀:佛教中把生命層次劃分為十個等級,稱為十法界。其中又分為四種圣人與六種凡夫。四圣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天道人道修羅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共滿之境界。二、菩薩法界,為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三、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四、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于天界,受靜妙之樂之境界。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七、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饑渴苦之惡鬼神境
5.日常生活中的佛教用語有哪些
此段內(nèi)容節(jié)選自慧律大師編著之《佛心慧語》一書部份,想閱讀全部者,可參看慧律法師《佛心慧語》一書 ◆一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干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nèi)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nèi)在安詳’,才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yōu)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途說,就像一只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xiàn)在,就無法獲得永恒。 ◆人心不好,環(huán)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后悔的地方。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征服世界,并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于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志氣的人發(fā)一次愿,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fā)愿,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zhí)著,通通放下。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悟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緣莫羨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生命是妄想的產(chǎn)物。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為而不有,善而不居。
◆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xiàn)在正是時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量大福大。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面對現(xiàn)實,逆境也會變?yōu)轫樉?,總有機會轉機。
逃避現(xiàn)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凡夫轉境不轉心,圣人轉心不轉境。 ◆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黃金無種子,惟生于勤儉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樂。
◆知因果即知進退,知悟性即得‘開心果’。 ◆圣以正覺為習慣,眾生卻以煩惱為習慣。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內(nèi)心的垃圾(貪、嗔、癡)不知‘倒’。 ◆學悟的孩子不變壞,學悟的老人不癡呆,學悟的少年永不敗。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時空,而凡夫卻被時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積極地為大眾服務。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老實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yè),別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
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悟’,就是要在心中留點空間,好作回旋。 ◆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言多必失,盡量少給自己這種機會。
◆贊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從周圍取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予快樂。
◆貪心,你的嘴臉,就是貧窮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應懼生,不應懼死。無生即無死,究竟解脫。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恒。
◆一個人如果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