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對每個人的稱號
古代稱呼常識及古代語常識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fēng)貌。
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shí)質(zhì)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其中蘊(yùn)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淀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xí)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后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
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xí)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xiàn)出來。
1、宗族稱謂 祖上: 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 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
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chuàng)業(yè)的國君死后,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恒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guī)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tǒng)為大宗、余子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
對大宗來講,他是家長;對于小宗來講,他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
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quán)力,在社會地位上遠(yuǎn)遠(yuǎn)高于庶子。
別子:古代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叫別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嗣子: 無子而以他人之子作為兒子,既為嗣子。嗣子一經(jīng)禮法認(rèn)可,地位與親子等同。
古代禮法對嗣子問題,有明確的規(guī)定。一、必須是同姓。
二、必須是同宗的支子。三、輩分必須相當(dāng)。
公子: 諸侯王(公)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公子。另外諸侯的女兒也可以稱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稱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繼父: 生父死后,母親再嫁之夫稱為繼父。 八母: 八種身份不同的母親,即指嫡母、繼母、養(yǎng)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對于嫡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繼母: 父親的后妻稱為繼母,對于繼母,服制也是齊衰三年。 養(yǎng)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yǎng)他的母親為養(yǎng)母。
對養(yǎng)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親母因父親死后再嫁,稱作嫁母。為嫁母服齊衰杖期。
出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為出母服齊衰杖期。
庶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士為庶母服緦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為乳母服緦麻。
九族: 九族所指,說法不一。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孫:子之子。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
2.古代對各種人的稱謂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中, 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表達(dá)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
學(xué)生往往對此很費(fèi)解。其實(shí)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xué)習(xí)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jù)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
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
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yàn)槿顺跎枰г谛厍拔鼓獭?/p>
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yàn)檎菗Q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qiáng),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xué)”、“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后代詞匯由單音節(jié)向雙音節(jié)發(fā)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jì)年的傳統(tǒng),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
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庇谑牵呤钟辛恕肮畔≈辍钡膭e稱。
當(dāng)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qiáng)而被后人沿用了下來。
有些還已經(jīng)進(jìn)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qū)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xué):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xué):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biāo)梅之年:出嫁 幼學(xué)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xué)之年.15歲(單髻.及髻.抓髻.)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qiáng)仕之年.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xiāng)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凍梨.黃發(fā).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fēng)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文獻(xiàn)里,關(guān)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jīng).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范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xiàn)代科學(xué)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余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huán)境、文化教育、天災(zāi)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xí)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jiān)定之喻,獻(xiàn)上祈愿。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松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
其實(shí)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该讐邸故前耸藲q: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
「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覆鑹邸鼓?,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七、八歲左右。
志學(xué)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3.古代人對他人的稱呼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guān)于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yuǎn)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后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yuǎn)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yán)君”、“尊親”、“嚴(yán)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xí)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yán)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qū)懽鳌耙薄?/p>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
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xù)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后母、假母、續(xù)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后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rèn)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rèn)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guān)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tǒng)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xiàn)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tǒng)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guān)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bǔ)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
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tǒng)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后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
4.古代對一些特定的人的稱謂
古代年齡稱謂
總論: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5.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哪些
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哪些一、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shí),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二、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guān)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三、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四、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五、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人,故而人稱柳河?xùn)|;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xué)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lǐng)袁世凱被稱為袁項(xiàng)城(河南項(xiàng)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p>
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六、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yàn)樘K氏是趙郡的望族。
6.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的稱呼
中國乃文明之國,禮儀之邦,古代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許多規(guī)矩,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稱呼,也免不了在談話中涉及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對對方或他人的稱呼上就是一個大的講究,通常有“尊稱”和“敬稱”之分,對自己則使用“謙稱”。
如:
1、古代舊時使用尊稱、謙稱簡介:
君:尊稱對方是才德出眾的人。
君子:(1)同“君”。(2)婦女對丈夫的尊稱。
明公:對位高權(quán)重的人的敬稱。
老:對年歲大的人的尊稱。
父老:對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也作為對一般老者的尊稱。
丈:尊稱長者,也作平輩人之間以及長輩對晚輩的尊稱。
長者:尊稱父兄、長兄,以有顯貴和德行高尚的人。
先輩:(1)封建時代科舉時同時考中進(jìn)士的人互相尊稱為先輩。(2)對年長者的尊稱。(3)對京官的尊稱。
先達(dá):對前輩的尊稱。
方家:對有學(xué)問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的尊稱。
老夫子:對老師或年長博學(xué)的人的尊稱。
足下:猶如先生。對人的尊稱。
閣下:不論尊卑,皆可尊稱對方閣下。
老師父:對僧侶的尊稱。
老太太:對年老婦女的尊稱。
師傅:本指老師,有專門技藝的人或傳授技藝的人,今也作對一般人的敬稱。
同志:古人用稱志同道合的人,今指為共同的理想、同一目標(biāo)奮斗的人,并引申為對一般人的通稱。
姑娘:對年輕女子的通稱。
鄙人:鄙陋之人。謙稱自己。
小生:舊時士子對自己的謙稱。
小子:本指學(xué)生、晚輩、后作自謙之稱。
小可:自謙之稱。
學(xué)生:明清時讀書或官場中自稱的謙詞。又稱后學(xué)。
同學(xué)生:舊時同官之間自謙之稱。同官,又稱侍生、侍第、晚學(xué)生、晚侍生、晚輩。
小人:臣下、百姓的自謙之稱。又;對人的蔑稱。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
2、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常常要用自稱、對稱、他稱:
例如,聯(lián):古人皆自稱為聯(lián),后為皇帝自稱。
我:自稱。臺、吾、余、印均為自稱。
咱:俗稱自己。
其他自稱還有:我等、我輩。
你:稱對方,也稱為儂。(儂又作自稱)。
而:你稱對方等。。. 一、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敬所用的詞叫“敬辭”。
可以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jié)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jié)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zhí)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jié)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后一個為與人物有關(guān)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賢:賢弟、賢妻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xiàn)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rèn)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捌鸵钥谡Z遇遭此禍?!保ā秷笕伟矔罚澳匙杂资熳x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巴潜槐破龋隣栨嗳??!保ā犊兹笘|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dú)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
7.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哪些
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哪些
一、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shí),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二、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guān)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三、稱謚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四、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五、稱籍貫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人,故而人稱柳河?xùn)|;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xué)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lǐng)袁世凱被稱為袁項(xiàng)城(河南項(xiàng)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六、稱郡望
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yàn)樘K氏是趙郡的望族。
8.七年級上冊語文基礎(chǔ)訓(xùn)練 古代稱謂知識 古代神話人物
古代稱謂知識一、口頭稱謂語古代稱謂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yù)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zhàn)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
《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F(xiàn)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緝單光竿叱放癸虱含僵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rèn)為如此稱呼不禮貌。
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shù)種。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wù),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xué)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xiàn)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guān)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稱別人的神態(tài)、相貌為“風(fēng)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事”。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jì)”。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
例如“蒙、竊、幸、猥、辱、敬、惠、謹(jǐn)”等等。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交友稱謂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么性質(zhì)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jié)為好朋友。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丑陋,結(jié)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貧*交:窮困潦倒時結(jié)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jié)交?;茧y之交:同經(jīng)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jié)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后稱小人之交。對人尊稱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賢契:稱自己的學(xué)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xué)生。自己謙稱家父(家嚴(yán)、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nèi)人(內(nèi)子、內(nèi)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是中國古代流傳或經(jīng)史典籍中記載的神化了的人物,諸如盤古、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嫦娥、姜子牙等神話形象栩栩如生,其美德和行跡在民間被廣為傳頌。
但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中也有另一類妖獸式的人物,當(dāng)然是殘害百姓。
9.古代對不同人的稱呼
爸爸:漢族如果爸爸是皇帝的話管皇帝叫父皇、其他均可以叫爹或者父親。滿族叫阿瑪。
媽媽:漢族叫娘或者娘親、母親。滿族叫額娘。
爺爺、姥爺:也許就叫爺爺和姥爺吧!這個應(yīng)該一直都這么叫的!還有的叫爹爹
奶奶和姥姥:北方叫奶奶、姥姥,南方叫阿嬤和外婆!
叔叔嬸嬸:都是這樣叫的,一般可能加上排行,比如是大叔大嬸(有的叫大娘),這個就是和現(xiàn)在差不多的。
大伯和大爺~:也是南北方只差,沒什么絕對的。
妻子的稱呼比較多:一般和稱呼女子的相通,比如娘子,如果皇帝的話還有什么愛妃啦!等等,這個很繁瑣的~
相公其實(shí)是對秀才的稱呼,也用于對丈夫的稱呼,叫丈夫最多的還是夫君,這個什么職位都可以用。有的叫官人~是因?yàn)樗?dāng)官了,別人也可以這么叫。就是這些吧!如果考舉人了,妻子可以叫丈夫?yàn)槔蠣攡!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