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諫逐客書》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作者善用比喻。
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tài)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的態(tài)度和不可取的態(tài)度。
如文中寫道:“夫擊甕叩缶……適觀而矣已。”這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益讎”的愚蠢行為,形象而具有說服力。 文章氣勢奔放,文采斐然。
這與作者多用鋪陳、夸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系。如文中寫秦國歷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并有音節(jié)之美。
其中寫惠王用張儀之計而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撥、并、收、取、包、制、據(jù)、割、散、使、施”等動詞,可見辭藻的豐富。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僅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言調(diào)諧美,不乏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有文采。
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選錄此篇為“駢體初祖”,指出了本篇對后世駢文寫作的深遠影響。
2.池從文的文學常識
惠王曰,黎民不饑不寒;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則何如。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曰,樹之以桑。
河內(nèi)兇:“寡人之于國也,則移其民于河東,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民不加多。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
七十者衣帛食肉,申之以孝悌(tì)之義,兵刃既接:‘非我也,是亦走也,棄甲曳(yè)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呛萎愑诖倘硕鴼⒅?/p>
百畝之田;斧斤以時入山林:‘非我也,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未之有也,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盡心焉耳矣,材木不可勝用?’王無罪歲,材木不可勝用也,歲也。 “五畝之宅,勿奪其時,王道之始也,移其粟于河內(nèi),魚鱉不可勝食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王如知此,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直(zhǐ)不百步耳?” 曰。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曰。養(yǎng)生喪死無憾;河東兇亦然。
或百步而后止,何也。察鄰國之政。
鄰國之民不加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曰:“不可,人死,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填然鼓之,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
“不違農(nóng)時。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謹庠(xiáng)序之教,谷不可勝食也,無失其時,請以戰(zhàn)喻,斯天下之民至焉,兵也。
3.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學常識
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①由西漢劉向編訂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史料匯集成書,定名為《戰(zhàn)國策》,簡稱《國策》。內(nèi)容多是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的測謀和言論的匯編,分為十二國,共三十三篇。 一、作者作品
《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集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jīng)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wèi)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戰(zhàn)國策》的內(nèi)容,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
《戰(zhàn)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jié),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戰(zhàn)國策》是一部重要的國別體史書。
二、背景材料
春秋戰(zhàn)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zhàn)爭,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xiàn)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tǒng)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tǒng)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至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于史無考。
三、助讀材料
1.劉向論《戰(zhàn)國策》之成書
所校中《戰(zhàn)國策》書,中書余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輔,除復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誤脫為半字,以“”為“肖”,以“齊”為“立”,如此字者多。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臣向以為戰(zhàn)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zhàn)國策》。
──劉向《戰(zhàn)國策·序》
2.《戰(zhàn)國策》之評價
《戰(zhàn)國策》所載,大抵皆縱橫捭闔譎狂相輕傾之說也。其事淺陋不足道,然而人讀之,則必向其說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辭之勝移之而已。
──李叔文《書〈戰(zhàn)國策〉后》
《戰(zhàn)國策》之文章具有時代特點,其辯麗恣肆之文風,雄雋華瞻之文采,正是那縱橫捭闔時代特點的體現(xiàn),于文辭語言之運用方面達到新水平。其影響后代文學者至大,特別是對辭賦、駢體文的產(chǎn)生起著促進作用。
──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先秦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中國 必背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集錦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5、《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蹲髠鳌泛汀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墩撜Z》、《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13、漢賦是漢代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是一種詩化的散文。
14、賈誼是西漢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論文《過秦論》。
15、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辭賦的杰出作家,《子虛賦》和《上林賦》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一部史書,也是紀傳文學的典范。
17、漢代樂府民歌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樂府本來是指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關
采納哈~!互相幫助~十分感謝~!
5.文學常識大全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愛人.克已復禮.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2.<<趙威后問齊使>>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是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是散文集.是漢代劉向整理編訂.<<戰(zhàn)國策>>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用寓言故事和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3.<<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文.孟子:名軻,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4.<<秋水>>選自<<莊子/秋水>>.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莊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激烈批判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黑暗現(xiàn)實.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辭藻瑰麗,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5.<<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代表作,載于<<史記/李斯列傳>>中,是一篇議論文.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長于說理,散見于<<史記>>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瑯玡臺刻石文>>.書指上書,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6.<<張中丞傳后敘>>是一篇后敘,即寫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議論與敘事并重.<<答李翊書>>是一篇書信體的議論文.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張辭必己出,強調(diào)惟陳言之務去.文章特點:說理透辟,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7.<<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北宋廬陵人.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的風格,作品有<<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書>>(與宋祁合撰)8.<<答司馬諫議書>>選自<<王臨川集>>.本文屬于書信體駁論文.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獨特地成就,他的散文以見識高超,議論犀利,邏輯嚴謹,筆力雄健著稱,主張文章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作品有<<臨川先生文集>>9.<<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寓言性傳記文.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作品<<柳河東集>><<始得西山宴游記>>,屬山水游記.10.<<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一篇題畫記,也可看做文藝隨筆,兼具悼念性記人散文.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被列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江城子>>屬小令,是悼忘之作.蘇軾是唐宋文藝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詩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詞開豪放一派,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是一篇文賦,即散文化的賦,文賦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對答,抑客伸主,散句與駢句交錯使用,押韻.11.<<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左傳/隱公元年>>.是一篇記敘文,屬歷史散文.<<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左丘明所著. <<左傳>>著重記敘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善于敘事.描寫戰(zhàn)爭尤為精彩.12.<<李將軍列傳>>選自<<史記>>.是一篇人物傳記.司馬遷:字子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13.<<報劉一書>>是一篇書信體記敘文.宗臣:字子相,著有<<宗子相先生集>>,其創(chuàng)作較少摹擬堆砌習氣,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較為突出.后七子:宗臣,李攀龍,王世貞,謝榛,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14.<<馬伶?zhèn)?>是人物傳記,屬記敘文.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其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現(xiàn)實生活,明末參加復社,對魏忠賢及阮大鋮進行過斗爭.作品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15.<<氓>>選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詩歌305篇.<<詩經(jīng)>>分為風(十五國風,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產(chǎn)生于王都附近).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用于宗廟祭祀用的詩)<<氓>>是一首四言古詩中的敘事詩,<<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講求節(jié)奏和用韻,民歌則常有重章疊句,多用比興手法.16.<<國殤>>選自<<楚辭/九歌>>,原為戰(zhàn)國時楚地的民間祭歌.本詩用于祭奠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屈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有巨大成就的詩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屈原的詩采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構思奇特,想。
6.文言文記銘說表的文學常識
說: 一種文體,通過發(fā)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
說,也稱雜說。 是一種文體說這種文體很象現(xiàn)在的雜文或短篇的小論文。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早期的“說”是謀臣向君主獻計獻策的“說辭”,要求深入淺出,生動婉轉,多借助比喻、傳說、寓言等來增強說服效果。
后來“說”體由口頭轉向書面,演變成闡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體,形式自由活潑,帶有雜文、雜感性質(zhì),或側重記敘,或側重議論。一些接近于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采用“論”這種體裁。
如《愛蓮說》《捕蛇者說》《馬說》等。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
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記: 描寫事物的書、文章或文體志 也是古代文體一種 有“志”的意思:~載。~述。
筆~。雜~。
旅游~。大事~。
《岳陽樓~》。 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
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
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p>
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
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7.文言文記銘說表的文學常識
說: 一種文體,通過發(fā)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說,也稱雜說。 是一種文體說這種文體很象現(xiàn)在的雜文或短篇的小論文。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早期的“說”是謀臣向君主獻計獻策的“說辭”,要求深入淺出,生動婉轉,多借助比喻、傳說、寓言等來增強說服效果。后來“說”體由口頭轉向書面,演變成闡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體,形式自由活潑,帶有雜文、雜感性質(zhì),或側重記敘,或側重議論。一些接近于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采用“論”這種體裁。如《愛蓮說》《捕蛇者說》《馬說》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淘谑?,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記: 描寫事物的書、文章或文體志 也是古代文體一種 有“志”的意思:~載。~述。筆~。雜~。旅游~。大事~?!对狸枠莮》。
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笨梢?,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