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戲曲的知識
五大劇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 、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昆曲:百戲之祖。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牡丹亭》、《長生殿》等。
京?。簢猓卜Q“皮黃”。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主要流行于京津滬地區(qū),目前全國各地都有京劇院團存在。代表作《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樣板戲《沙家浜》等。
評?。呵迥┰诤颖睘纯h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nóng)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1950年以后,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chǎn)生很大影響,出現(xiàn)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現(xiàn)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越劇: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帶,由于劇中角色都是由女子扮演,又被稱為女子之戲。
它源出于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1938年后,使用“越劇”這一名稱。
代表作《紅樓夢》、《梁祝》、《西廂記》、《五女拜壽》等。 豫?。河址Q“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陜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diào)發(fā)展而成,現(xiàn)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代表作《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等。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qū) 。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qū)的采茶調(diào),清代中葉后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diào)”, 用安慶方言演唱。
代表作《女駙馬》、《天仙配》等。 生旦凈末丑 生:男性角色。
根據(jù)人物角色不同又分為老生(如諸葛亮、劉備、薛仁貴等)、小生(如許仙、張生等)、武生(如趙云)、娃娃生等各類角色。 旦:女性角色。
根據(jù)人物需要又可分為正旦,又名青衣。泛指以唱功為主的比較端莊的角色(如王寶釧、秦香蓮等)、老旦(如佘太君)、花旦泛指青春活潑的小姑娘(如紅娘)、武旦、刀馬旦 、彩旦(媒婆)、花衫(梅蘭芳大師首創(chuàng),融合了青衣花旦的特長,邊唱邊舞如虞姬)等。
凈:男性角色,俗稱“花臉”、“花面”。如包拯、曹操等。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傳統(tǒng)戲曲腳色行當。
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shù)劇種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丑角,如九品芝麻官等。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唱念做打 唱:唱功。 念:音樂性的念白。
做:做功,也就是表演。 打:武功。
擴展資料: 戲曲人物臉譜 紅臉:代表忠貞、英勇。如關羽。
黑臉:代表猛智、正直、中性。如包拯、張飛。
白臉:代表陰險、狡詐。如王莽、曹操。
藍、綠臉:代表綠林英雄。如竇爾頓。
金、銀臉:代表神秘。如孫悟空。
2.元雜劇的基本知識,元代著名劇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
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等。
基本知識,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漢族戲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間(13世紀后半期-14世紀)。其內(nèi)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
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
凈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
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shù)劇本,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xiàn)了主唱人物的變換。
3.關于戲曲的知識
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戲劇,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以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占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jīng)歷、明、清的不斷發(fā)展成熟而進入現(xiàn)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曾先后出現(xiàn)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xiàn)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宋元南戲大約產(chǎn)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
元代雜劇也叫北曲雜劇,元雜劇最早產(chǎn)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盛行于元代,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以至單從詩體而言,古人早就將唐詩、宋詞、元曲并稱。
明清傳奇是由宋元南戲發(fā)展而成的戲曲形式。它在產(chǎn)生于元末,在明初流傳,到了明嘉靖年間興盛,至萬歷而極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號稱“詞山曲?!薄?
清代地方戲是古典戲曲的第三個階段。它和近、現(xiàn)代戲曲有著共同的藝術形式。清康熙末葉,各地的地方戲蓬勃興起,被稱為花部,進入乾隆年代開始與稱為雅部的昆劇爭勝。至乾隆末葉,花部壓倒雅部,占據(jù)了舞臺統(tǒng)治地位,直至道光末葉。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戲的時代。1840年1919年的戲曲稱近代戲曲,內(nèi)容包括同治、光緒年間形成的京劇以及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一段戲曲改良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傳統(tǒng)戲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戲曲便進入現(xiàn)代戲曲時代。京劇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戲發(fā)達的結果,而京劇成為全國性的代表劇種后一點也沒有壓抑地方戲的發(fā)展。從清代地方戲到京劇,是中國戲曲極度繁盛的時代。
中國話劇只有百年的歷史。從西方引入中國,20世紀初到“五四”前稱“文明新戲”,這種早期話劇仍具有一些戲曲的特點。“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樣引進西方戲劇,形式是現(xiàn)實主義戲劇,稱“新劇”。1928年起稱“話劇”,沿用至今。
中國名劇種 地方劇種
秦腔
評劇
黃梅戲
昆曲
京劇
中國話劇
越劇
粵劇
豫劇
漢劇
川劇
薌劇
莆仙戲
梨園戲
上黨梆子
蒲劇
晉劇
北路梆子
河北梆子
閩劇
高甲戲
看這里很詳細,每個劇種都有詳細介紹
4.有關戲曲的知識有哪些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一、戲曲主要種類簡介1.昆曲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
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zhì)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沒有管弦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
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然后,它向東、向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diào)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diào)(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現(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7.晉劇.川劇。
5.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qū)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xiàn)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tǒng)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chǎn)生地區(qū)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jù),并兼收其他地區(qū)音樂而產(chǎn)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qū)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nèi),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xiàn)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xiàn)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xiàn)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xiàn).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tǒng)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tǒng)一為綜合整體,體現(xiàn)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jié)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或?qū)ο?,借以表現(xiàn)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xiàn)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yè),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shù)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diào)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xiàn)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tǒng)美學思想積淀的產(chǎn)物.這時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xiàn)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guī)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對生活經(jīng)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yōu)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chuàng)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guī)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chǎn)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jīng)》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xiàn)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diào)”,從樂曲、結構到內(nèi)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
6.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
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講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于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沖擊。
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涌入內(nèi)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nèi),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xiàn)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chǎn)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
《詩經(jīng)》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
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xiàn)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diào)”,從樂曲、結構到內(nèi)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fā)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jīng)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shù)安排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
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nèi)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
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fā)個人感情和愿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
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
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腳色: 末:男角。
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
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shù)拇我巧?。監(jiān)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nèi),創(chuàng)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xiàn)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
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yǎng)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馬致遠的《漢宮秋》,借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從“驚艷”、“聯(lián)吟”到“賴婚”,充分表現(xiàn)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
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
7.戲曲知識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
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qū)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xiàn)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tǒng)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chǎn)生地區(qū)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jù),并兼收其他地區(qū)音樂而產(chǎn)生的。
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
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qū)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nèi),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chǎn)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
《詩經(jīng)》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
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xiàn)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diào)”,從樂曲、結構到內(nèi)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fā)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jīng)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shù)安排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
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nèi)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
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fā)個人感情和愿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
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
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
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
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shù)拇我巧?。監(jiān)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nèi),創(chuàng)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xiàn)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
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yǎng)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馬致遠的《漢宮秋》,借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從“驚艷”、“聯(lián)吟”到“賴婚”,充分表現(xiàn)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門望,受到封建禮。
8.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
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講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于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沖擊。
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涌入內(nèi)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nèi),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xiàn)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chǎn)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
《詩經(jīng)》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
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xiàn)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tài)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fā)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fā)展期。
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diào)”,從樂曲、結構到內(nèi)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fā)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jīng)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shù)安排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
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nèi)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
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fā)個人感情和愿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
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
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腳色: 末:男角。
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
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shù)拇我巧?。監(jiān)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nèi),創(chuàng)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xiàn)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
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yǎng)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馬致遠的《漢宮秋》,借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從“驚艷”、“聯(lián)吟”到“賴婚”,充分表現(xiàn)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
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
9.有關戲曲的知識有哪些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
一、戲曲主要種類簡介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zhì)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然后,它向東、向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diào)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diào)(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F(xiàn)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7.晉劇13.川劇
10.戲曲的各方面知識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nèi),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角色: 末:男角。
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
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shù)拇我巧?。監(jiān)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nèi),創(chuàng)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xiàn)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
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yǎng)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馬致遠的《漢宮秋》,借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從“驚艷”、“聯(lián)吟”到“賴婚”,充分表現(xiàn)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
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jié)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
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fā)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qū)曲調(diào)結合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
溫州是它的發(fā)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jié),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于表現(xiàn)生活。
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jīng)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于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
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于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xiàn)了一個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xiàn),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
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zhàn)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后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tǒng)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
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據(jù)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薈萃,莫感于京華?!币舱f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
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帶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chǎn)生于江西弋陽地區(qū)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于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于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并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shù)挠^眾基礎。
弋陽腔不但在北方扎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