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傳》有關(guān)知識
(1)1.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棄音樂 .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chuàng)作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并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
2.米開朗琪羅遭遇的悲慘,仍然堅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xiàn)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琪羅的藝術(shù)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shù)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xiàn)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成為西方美術(shù)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3.托爾斯泰面對內(nèi)心的惶惑矛盾,最終創(chuàng)作出不朽名篇.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環(huán)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guān)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zhí)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nóng)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里,農(nóng)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2)我行我素的形象
貝多芬不愿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fā)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于創(chuàng)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無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錢,這個本來就沒有多少積蓄的音樂家,變得更加窮困。
2.文言文 詹鼎傳 和 韋湊傳 的4句翻譯
詹鼎傳翻譯 詹鼎,字國器。
臺灣寧海人。他的家族向來貧窮,父親在街市賣餅為業(yè),租本縣有錢人家的屋子居住。
有錢人家中只有吳氏最富裕顯貴,租住在吳氏家時,生了詹鼎。詹鼎六七歲時,不喜歡與街市兒童嬉戲游玩,唯獨喜愛上學館聽人讀書,回家后就能說出學生們所誦的內(nèi)容。
吳氏愛其聰敏,勸詹鼎的父親讓詹鼎讀書,詹鼎非常高興,但他的父親不答應,罵道:“我們本來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兒子就能夠從事這行職業(yè),我的職業(yè)不會后繼無人就足夠了,為什么要跟著讀書人呢?”,然而詹鼎每節(jié)課都認真學習,夜晚常在餅灶之下捧書誦讀不止。他的父親為之感動,遂讓他入學讀書。
一年之后,把他老師所能教的都學會了,老師告辭離開了。當時吳氏聘請了儒學老師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從學于吳家,吳氏同樣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讓他學習。
沒過幾年,吳氏子弟無人能及詹鼎。他們的師辭別離開了,于是詹鼎被聘請為吳氏孩子們的老師。
元末,方國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制住他,于是授予他高官。方國珍在慶元成立府署,選置有才能的人為僚屬。
方國珍聽說詹鼎有才能,用計謀扣留了他。詹鼎被抓住后,沒有辦法,因為這樣才替他做事,作了慶元府都事,以廉潔出名。
方國珍任平章事的時候,有人違反法律,屬于詹鼎的管理,詹鼎按法論罪。平章事的妻子受賄,向詹鼎求情,詹鼎堅持不同意,說:“現(xiàn)在方國珍想要做大事,應該用天下賢能的人,應該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讓婦人干預呢”。
平章事之妻非常惱怒,誣告他,把詹鼎下獄,半年后才釋放。 詹鼎又被重新作用,任命為上虞制。
上虞與偽吳王張士誠所占地相互交錯,軍吏貴臣很多,認為詹鼎是一介書生,不懂得軍旅事情,多次違反約定。詹鼎借會眾之時,責一驛丞不奉公,斬首示眾。
在庭內(nèi)的人都嚇得發(fā)抖,跪著上前請罪,至到跪得無法站起來,詹鼎才罷休。后來即使是元帥、萬夫長有事稟報,都是跪著說話,不敢抬頭看著詹鼎的臉。
詹鼎處理事情很有才能,一會兒就處理完許多公案。 元至正末年,我軍(朱元璋的隊伍)兵臨慶元城下。
方國珍萬分恐懼,乘船藏到海上去了?;噬洗笈?,想要派水兵誅殺他。
(方國珍)走投無路,詹鼎代方國珍草擬了上表,他的言辭謙卑恭敬,軟中有硬?;噬蠟g覽表后嘆道:“誰說方氏手下沒有能人啊,憑借這樣的人他可以活命了?!?/p>
就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他的罪。并且還任命詹鼎為右丞。
把詹鼎召至京師。 當時河南行省郎中一職空缺,吏部請求任命詹鼎擔任這一職務。
丞相說:“我們一起共事吧,以詹鼎這樣的才能,不應該外派的?!贝毎肽旰?,任命為留守都衛(wèi)經(jīng)歷,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
任職未到期,有司衙門請求任命官職。丞相說:“刑部有詹鼎在,勝過許多人。”
丞相像這樣稱贊他。詹鼎在刑部,執(zhí)行法令一向?qū)挻笕屎?,沒有威名,人們都樂于其不苛刻。
碰到大都督府受賄任命官吏。事情敗露,誣陷詹鼎收受了臟款。
御史審問詹鼎,詹鼎說在留守時他所收養(yǎng)的外甥來行省時,可能有受賄的事,我實在不知情啊。御史說:“執(zhí)行法令貴在殺有名氣的人?!?/p>
最終處死了詹鼎等一百余人。韋湊傳韋湊傳 韋湊字彥總,是京兆萬年人。
永淳初期,韋湊開始進入仕途,擔任婺州參軍事。又升遷為資州司兵,觀察使房昶認為他很有才能,向朝廷上表,韋湊被升為揚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罷免了仁壽縣縣令,驕橫跋扈,屢次觸犯法律,勾結(jié)權(quán)貴,官員們沒有誰敢制裁他,韋湊查問懲辦孟神爽,并用杖打死,遠近的人都稱贊敬佩他。從地方進入京城,成為相王府屬吏,當時 姚崇兼任長史,曾經(jīng)說:“韋湊見識遠大,法律條文能夠詳細通曉,我遺憾與他相見恨晚。”
多次升遷,一直到司農(nóng)少卿。因為觸犯了宗楚客,調(diào)出京城,被貶為貝州刺史。
睿宗登基,升為太府,兼為通事舍人。景云初年,朝廷議建金仙觀,韋湊諫諍,說:“正是農(nóng)事季節(jié)干農(nóng)事的時候,雖然資費由您出,但高額的傭金要付給受雇傭的人,農(nóng)民就會舍棄耕種而干 這件事,這是舍本逐末,恐怕天會有因此而受饑餓的了?!?/p>
皇上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韋湊執(zhí)意諍諫,認為“萬物生育,草木昆蛟傷伐甚多,非仁圣本意”皇上詔令外官商議此事。
中書令崔緹、侍中岑羲說:“您怎么敢這樣?” 韋湊說:“吃著豐厚的體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圣明時代肯定不會死人呢?朝廷為減少費用想了很多計策。出任為陜、汝、岐三州刺史。
開元初,朝廷想在在靖陵建碑,韋湊認為古代園陵不應立碑,并且天下大旱不宜大興土木,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停止了此項工程。升遷為將作大匠。
皇上詔令復議孝敬皇帝廟號為義宗,韋湊諫諍說:“傳云:‘必也正名?!Y:祖有功,宗有德,其廟百世不毀。
歷代稱宗者,皆方制海內(nèi),德澤可尊,列于昭穆,是謂不毀。孝敬皇帝未曾稱帝,而且別立宗廟,無稱宗的理由。”
于是此事就停止了。升為右衛(wèi)大將軍,玄宗說:“按照舊日的典章制度,各位衛(wèi)大將軍與尚書更替擔任,近期職權(quán)較輕,所以任用你以加重這一官位,還是不要推辭吧!”不久升為河南尹,被封為彭城郡公。
恰逢洛陽主簿王鈞因為收受賄賂判處死刑,皇上下詔令說:“兩臺御史、河南尹。
3.學弈的文學常識是什么
關(guān)于作品: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關(guān)于作者: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父名激,母仉氏。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關(guān)于人物:
弈秋是第一個史上有記載的的圍棋專業(yè)棋手,也是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從事教育的圍棋名人。關(guān)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學者焦循《孟子正義》里作有說明:古之以技傳者,每稱之為名,如醫(yī)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為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圍棋見于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guān)于他的記載,最早見于《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zhàn)國初期。
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后代所稱國手,并成為象征性名詞。后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4.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1)C “豪縱”為“蠻橫放縱”的意思,作“孟神爽”的謂語,后面沒有賓語,其后斷句,排除B、D;“交通”為“勾結(jié)”的意思,“貴戚”為其賓語,“貴戚”后斷句,排除A.句子翻譯為:州人孟神爽被罷免仁壽令,蠻橫放縱,多次犯法,勾結(jié)貴戚,官吏不敢追究,韋湊審訊治罪,杖殺了他,遠近佩服.(2)C 根據(jù)上文“孝敬皇帝未嘗南面”推測應該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左右為區(qū)別尊卑高下的標志之一,普遍實行于各種禮儀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見時,南面而坐,左東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東,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開,若官位高者有東,卑者在西,則尊右賤左;反是,則尊左賤右.(3)B “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說法有誤,原文為“帝詔外詳議.中書令崔緹、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皇帝把事情交給大臣討論,另外提到的兩個大臣并不支持他.(4)①顧:顧惜;況…乎:更 何況…呢;無死:不會讓我死.句子翻譯為:(我)享受著豐厚的俸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圣明的時代一定不會定我的死罪(或“讓我死”)呢?②故:所以;以:用;辭:推辭.句子翻譯為:近期(這一)職權(quán)較輕,所以任用你來加重這一官位,還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辭吧!答案:(1)C(2)C (3)B (4)①(我)享受著豐厚的俸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圣明的時代一定不會定我的死罪(或“讓我死”)呢?②近期(這一)職權(quán)較輕,所以任用你來加重這一官位,還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辭吧!參考譯文:韋湊字彥宗,京兆萬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參軍事.調(diào)任資巡司兵,觀察使房昶認為他有才,上表舉薦給朝廷,升任逢巡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罷免仁壽令,蠻橫放縱,多次犯法,勾結(jié)貴戚,官吏不敢追究,韋湊審訊治罪,杖殺了他,遠近佩服.召入任擔至府屬官,當時姚崇兼相王府長史,曾說:“韋子見識深遠文思周詳,我遺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農(nóng)少卿.冒犯宗楚客,貶任貝州剌史.睿宗即位,授鴻臚少卿.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觀,韋湊規(guī)勸,認為:“正當農(nóng)耕之月而興建,雖然是公主出錢財,然而高價雇人,則農(nóng)人舍棄耕作而接受雇傭,趨末棄本,恐怕天下有人會因此而受饑餓.”皇帝不聽從.畫涂堅持爭諫,認為“萬物生育之時,草木昆蟲傷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詔在外朝詳議.中書令崔緹、侍中岑羲說:“公為何竟敢這樣呢?”韋湊說:“享受厚祿,死尚不惜,何況圣世必定不會定死罪呢!”朝廷為此減省費用數(shù)以萬計.韋湊出任陜、汝、岐三州剌史.開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韋湊認為古代園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興工,諫阻而停止.升任將作大匠.下詔恢復孝敬皇帝廟號為義宗,韋湊上諫說:“經(jīng)傳說:‘必須辨正名分.’根據(jù)禮:祖有功,宗有德,宗廟百世不毀.直有三宗,周宗武王,漢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歷代稱宗的,無不是統(tǒng)治天下,德化恩澤值得尊崇,列于宗廟的昭穆之中,因此說宗廟不毀.皇敬皇帝不曾即位,況且別立寢廟,沒有稱宗之義.”于是停止.韋湊升任右衛(wèi)大將軍,玄宗對他說:“依照舊制,諸衛(wèi)大將軍與尚書交替任職,近來這一職位不被重視,因此任用卿以重視此官,你不要推辭!”不久調(diào)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陽主簿王鈞因賄賂判處死罪,下詔說:“兩臺御史、河南尹放縱屬吏侵奪,《春秋》之義重在責罰主帥,應貶任韋湊為曹州剌史,侍御史張洽為通州司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軍器監(jiān),邊防嚴整,下詔賜予時服慰勞勉勵他.患病后,派遺御醫(yī)登門治療.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5.日晷的一般知識
日晷
日晷
讀音:rìguǐ
(1) [sun's shadow]∶太陽的影子。
相持既久,日晷漸移。——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2) [sundial]∶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于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cè)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cè)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日晷又稱“日規(guī)”,是古代人利用日影來定時刻的計時器。日晷的種類很多,根據(jù)晷面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種,功能也不盡相同。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fā)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于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lǐng)域的重大發(fā)明,這項發(fā)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里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國才出現(xiàn)早期的機械鐘,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歷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鐘,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制的鐘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鐘表知辰光還是近現(xiàn)代的事。
6.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guān)知識
背景: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
面對匈奴的屢次侵擾,正在恢復實力的漢王朝采用和親政策安撫匈奴。但隨著漢朝國力的不斷增強,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使用武力。
為聯(lián)合西域共同對抗匈奴,急切需要摸清西域的情況,公元前134年,漢政府發(fā)布詔書征召能出使西域的賢士,張騫揭下皇榜,欣然前往。 張騫出使西域,經(jīng)由匈奴地界,被匈奴當作奸細扣押。
匈奴單于為了消磨其意志,配與張騫妻室,但張騫時時刻刻不忘漢使的責任,積極尋找出逃的時機。趁著匈奴作戰(zhàn)的時機,張騫攜帶妻兒,跨上戰(zhàn)馬,離開匈奴,匈奴得知派兵追擊。
張騫使用自己的能力,力經(jīng)奮戰(zhàn),終于擺脫追趕,進入西域。 張騫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大月氏女王與漢朝結(jié)盟共抗匈奴,大月氏派兵護送張騫回漢。
匈奴得知進行截擊,大月氏兵浴血奮戰(zhàn),死傷殆盡,張騫拼死突圍,經(jīng)過大戰(zhàn),終于進入漢朝地界。前后歷經(jīng)19年。
漢武帝聞訊大喜,在甘泉宮用九賓大禮迎接張騫,張騫向武帝詳細介紹了西域的風土人情,拿出了盟約。漢武帝躊躇滿志,決心打垮匈奴。
公元前119年,派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攻匈奴,大獲全勝。單于伊稚斜被殺,匈奴被趕到大漠以北,刻字燕然而還。
從此匈奴再無能力對漢朝發(fā)動大規(guī)模入侵。 后記: 漢王朝經(jīng)此一戰(zhàn),打出了國威,國人以漢為豪,從此就形成了漢族這個名稱。
7.蒲松齡的文學常識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xiàn)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身于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后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nèi)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手法,情節(jié)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lián),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后,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競相翻印,國內(nèi)外各種版本達30余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nèi)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余篇;詩集6卷,1000余首;詞1卷,100余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zhuǎn)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云曲),以及《農(nóng)桑經(jīng)》、《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