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科舉制的知識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yōu)劣,都可以做官。
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
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2.有關科舉制的文章
取士的觀念 科舉制度雖然產生于隋唐,但科舉的思想觀念卻由來已久。
根據儒家的觀點,在垂范后世的遠古三代,鄉(xiāng)舉里選、選賢任能已是通行的做法,而且統(tǒng)治者能夠選賢用賢被看做是一種理想社會的重要標志。自漢代以降,選拔賢能似乎就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科舉制度正是這種觀念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科舉制之所以能延續(xù)一千余年,除了政治社會原因外,肯定有其觀念上的基礎,因為任何一種制度都會反映出特定的文化和觀念取向。
所謂觀念,這里不是指孔子、荀子或哪位政治家、教育家的思想和觀念,而是指處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集體的和無意識層次的觀念。這種觀念可以借用法國年鑒學派“長時段”(longue durèe)的概念,稱之為長時段觀念,它不隨著一朝一姓的更替變化而變化,而保持似乎靜止不動的穩(wěn)定性,有著“自己的生命節(jié)奏和成長節(jié)奏”。
[1]也可以將它歸之于葛照光所說的“一般思想”,這是“一種‘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識和思想,……它一方面背靠人們不言而喻的終極的依據和假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著解釋與操作的作用”。[2] 眾所周知,科舉是古代中國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公開地從社會中擇材取士,征召官吏。
從理論上講,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可通過兩種方式給予滿足,用古人的術語說,一是養(yǎng)士,一是取士。養(yǎng)士即培養(yǎng)人才,根據不同的需要和數量培養(yǎng)所需的人才。
而取士的出發(fā)點與養(yǎng)士迥異,它建立在這樣一種觀念之上,即人才本來就存在于社會之中,只要取法得當,就會選拔出足夠的人才。這種取士觀念正是科舉制度最基本的出發(fā)點。
其實,在科舉制度之前的察舉及九品中正制無不建立在取士的觀念之上,無論是“以德取人”還是“以文取人”[3],這只是選拔官吏的方式與標準的不同,而其基本的觀念并無二致??梢哉f,取士的觀念是古代中國兩千余年選官制度的觀念基礎。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很少有人對取士的觀念進行專門的闡述或進行討論,但縱觀歷代統(tǒng)治者治國理念和求賢選賢的實踐,便能明顯地發(fā)現(xiàn)取士的觀念是他們進行統(tǒng)治的一個根本性原則。以下略舉數例,以說明取士這一“日用而不知”觀念的存在。
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曾詔命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人才,認為人才并不缺少,只擔心渠道不通,因而無法選拔出來,如他所說:“今天下賢者智者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4]漢武帝也堅信賢良之輩無處不有,只是渠道不暢,他們無法得到任用:“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guī)?。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于上聞也”。
[5]曹操認為賢士就在巷閭中間,不去搜尋,當然無從獲取,如他所說:“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6]據認為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隋煬帝更是說得直接,認為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7]唐高祖李淵認為求賢方法不當,致使他們“巖穴幽居,草萊僻陋,被褐懷珠,無因自達”,并開“懷牒自應”的先河。
[8]從這些言論不難看出,統(tǒng)治者們對于人才來源問題的考慮,均立足于取士的觀念。 在實踐層面上,取士觀念所導致的結果也顯而易見。
取士和養(yǎng)士是兩種不同的觀念,當然也會導致兩種不同的人才對策。從取士的觀念出發(fā),通常會輕視學校的作用,注重人才的選拔渠道。
而從養(yǎng)士觀念出發(fā),則相對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看重學校的作用。早在察舉制實施的早期,就有人指出其不知養(yǎng)士惟知取士作法的弊端。
董仲舒在公元前134年的著名賢良對策中指出:“夫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并建議設立太學,以培養(yǎng)人才:“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9]。在對待取士與養(yǎng)士的關系上,董仲舒應當說很有眼光,而且漢武帝也聽從了他的建議建立了太學,但囿于取士觀念,學校教育在后代在總體上始終處于附庸地位。
而科舉制度一經建立,則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有歷史學家指出:“由于重科舉輕視學校之勢已成,則學校的地位終于不能挽回。
學校和科舉之間的關系,自隋唐興科舉一直到清末廢科舉的一千多年中,始終沒有很好的解決”[10]。錢穆也指出:“惟中國歷史傳統(tǒng),雖上下皆知重教育,乃從未有堅穩(wěn)之學?;A”[11]。
中國古代學校歷來有名無實,而科舉體制香火不斷,兩者形成鮮明對照。這其中雖有其他種種原因,但顯然與取士觀念根深蒂固,養(yǎng)士觀念淡薄有直接的關聯(lián)。
從科舉看高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關系 科舉與現(xiàn)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探索科舉與學校教育教學關系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看現(xiàn)代高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關系,可以為當前的高考改革提供歷史借鑒,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學的育才,大學的選才育才. 選官用人乃國家大事,為了保證人才選拔,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統(tǒng)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都十分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國家一方面大力發(fā)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斷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試與選官制度,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賢者亡”之說。
因此認真總結中利與弊:利在于:開放考。
3.高中必修1~必修5語文文學常識(時間,坐次,官職,科舉制
一)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現(xiàn)存《論語》20 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
“論”,讀l ún ,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
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 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后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 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
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F(xiàn)存《莊子》一書,33 篇,又名《南華經》。
代表作是《逍遙游》。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zhàn)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钡臉闼匚ㄎ镎摵汀爸铺烀弥钡摹叭硕▌偬臁彼枷?。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戰(zhàn)國末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zhàn)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
現(xiàn)存《韓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zhàn)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
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
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
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2.漢代作家作品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 篇,《新書》10 卷58 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鵬鳥賦》。
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
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zhàn)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陜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余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
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到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有抒情詩《觀滄?!贰ⅰ洱旊m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
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 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 ò),西晉史學家。
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
著有《王子安集》。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過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xiàn)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洞簳浴罚ㄎ褰^)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
4.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常識
創(chuàng)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至清趨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xiāng)舉里選,壟斷仕途。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chuàng)階段,為地方薦舉與中央考試相結合。
唐承隋制,使科舉考試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舉分兩種:①???,歲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勢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宋朝科舉沿唐之舊,更為完備。其科目以進士為重,增加殿試,由皇帝親策??荚噧热輳纳褡谄鸶囊越浟x為主。
明代科舉僅進士一科。為強化專制主義君主集權,控制思想文化,明據元代科舉命題取自朱熹《四書集注》之法,規(guī)定試卷應“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學觀點指導作文。同時規(guī)定試卷須用八股文體寫作。
以經義八股為考試內容的科舉制度發(fā)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無遺。清初即有大臣建議改革,但清統(tǒng)治者為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將科舉考試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滿人、漢人兩榜錄取以優(yōu)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舊。
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著近代科學文化的傳入和國內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終于迫使清廷下令“??婆e以廣學?!保瑥U除了行之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
5.科舉制的影響有哪些
好處是: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lián)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弊在于: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6.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A.《孔乙己》描寫了科
A、孔乙己因竊書被趕出主家并未“被趕出魯鎮(zhèn)”,且作者通過孔乙己一生的悲劇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戰(zhàn)斗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xiàn)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因而A項表述有誤.B、表述正確.延宕,意為拖延.在戲劇中,它指在尖銳的沖突和緊張的劇情進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諸方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副線上的某一情節(jié)或穿插性場面,使沖突和戲劇情勢受到抑制或干擾,出現(xiàn)暫時的表面的緩和,實際上卻更加強了沖突的尖銳性和情節(jié)的緊張性,加強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對于延宕,學界一般都視之為哈姆雷特的獨特行為.C、表述正確.蘇教版教材稱蘇東坡的詞為“新天下耳目”.蘇軾“詩詞一體”的嘗試改變了詞原有的審美特征,極大地拓寬了詞的境界與題材,把“詩”的“言志”功能帶入“詞”中,大大提高了詞的品格.D、表述正確.《半張紙》以一千五百字的簡短篇幅,用十來個電話號碼展示一幅幅生活畫面,表現(xiàn)主人公一生中充滿悲歡離合的兩年,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小人物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選材別致,構思新穎.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