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xué)文言文知識點的匯總
小學(xué)文言文復(fù)習(xí)通假字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
《論語十則》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dǎo)別人嗎?)。《論語十則》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4、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白蓖ā白?,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鄭人買履》6、出門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蘭詩》7、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馬說》8、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亡”通“無”《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劌論戰(zhàn)》10、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
《山市》古今異義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2、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于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jīng)濟貧困。
例句: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4、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6、感激 古義:感動振奮。
今義:感謝。例句:由是感激。
(《出師表》)7、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
例句: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8、開張 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yè)(多指商業(yè)部門)。例句: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10、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11、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jiān)禁犯人的地方(監(jiān)獄)例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zhàn)》)1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3、居 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扁鵲見蔡桓公》)14、走 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
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15、湯 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1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17、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論戰(zhàn)》)之的用法1、“之”作代詞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見之,之代指書畫 處士笑而然之,之:代詞,指牧童說的話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xué)過的知識2、“之”作動詞 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動詞“到”3、“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欲知其輕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連詞,連結(jié)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后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zhuǎn)折、等關(guān)系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轉(zhuǎn)接)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表并列)3、溫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見的語氣詞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畫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語氣詞,譯作“呀”2、謬矣,矣:語氣詞,了3、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乎,語氣詞,嗎文言語句的翻譯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yīng),又要根據(jù)需要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
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
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
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xiàn)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
⑤調(diào)。即調(diào)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
歡迎采納 祝你學(xué)習(xí)進步。
2.小學(xué)文言文知識點的匯總
小學(xué)文言文復(fù)習(xí)通假字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
《論語十則》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dǎo)別人嗎?)?!墩撜Z十則》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4、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白蓖ā白?,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鄭人買履》6、出門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赌咎m詩》7、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馬說》8、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亡”通“無”《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劌論戰(zhàn)》10、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
《山市》古今異義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2、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于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jīng)濟貧困。
例句: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4、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6、感激 古義:感動振奮。
今義:感謝。例句:由是感激。
(《出師表》)7、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
例句: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8、開張 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yè)(多指商業(yè)部門)。例句: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10、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11、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jiān)禁犯人的地方(監(jiān)獄)例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zhàn)》)1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扁鵲見蔡桓公》)14、走 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
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15、湯 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1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17、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論戰(zhàn)》)之的用法1、“之”作代詞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見之,之代指書畫 處士笑而然之,之:代詞,指牧童說的話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xué)過的知識2、“之”作動詞 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動詞“到”3、“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欲知其輕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連詞,連結(jié)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后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zhuǎn)折、等關(guān)系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轉(zhuǎn)接)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表并列)3、溫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見的語氣詞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畫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語氣詞,譯作“呀”2、謬矣,矣:語氣詞,了3、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乎,語氣詞,嗎文言語句的翻譯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yīng),又要根據(jù)需要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
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
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
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xiàn)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
⑤調(diào)。即調(diào)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
歡迎采納 祝你學(xué)習(xí)進步。
3.小升初??嘉难晕挠心男?/h2>
1.★酒以成禮 【原文】 鐘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
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
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p>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①托: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
③寢:睡覺。④因:趁機。
⑤時:當時。⑥何以:為什么。
⑦覺:醒。⑧值:當。
時。
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fā)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后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鐘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睡后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干什么。
鐘毓行禮后喝酒,鐘會喝酒不行禮。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
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①寢:睡覺。
②因:趁機。 ③時:當時。
④何以:為什么 2.翻譯: ①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著來看他們(做什么)。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
3.你認為鐘毓和鐘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鐘會的說法應(yīng)該更有道理,因為偷竊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2.★常羊?qū)W射 【原文】 常羊?qū)W射于①屠龍子朱。
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fā)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養(yǎng)叔⒁進曰:“臣之射也,置⒂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fā)而十中。
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離子》 【注釋】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獵。④云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楚王的游獵區(qū)。
⑤使:讓。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⑦起:趕起。
⑧發(fā):跑出來。⑨交:交錯。
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來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著。⒁養(yǎng)叔:名養(yǎng)由基,楚國善射者。
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xué)射箭。
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xiàn),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xiàn)。國王拉弓準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
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yǎng)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fā)箭十發(fā)中。
如果放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殺蛟 【原文】 荊有次非者①,得寶劍于干遂②。還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兩蛟夾繞其船⑤。
次非謂舟人曰⑥:“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見也?!贝畏侨帘垤钜垄?,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fù)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釋】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③反:同“返”,回,歸。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于龍類,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
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
⑦嘗:曾經(jīng)。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愛焉:我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買到一把寶劍。在回鄉(xiāng)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過江。
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船。次非問搖船人:“你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p>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為什么要吝惜這把劍呢?”于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斗,殺了惡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歸; ③全:保全; ④復(fù):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你曾經(jīng)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
4.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通假字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為學(xué)》)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
……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
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
(《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見:通“現(xiàn)”。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dǎo)”,引導(dǎo)。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
(《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dǎo)。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
(《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zhàn)》)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第一冊: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xí)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光讀書學(xué)習(xí)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5.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初中文言文知識梳理一、字音(一)多音字所謂多音字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的字。
一個漢字,讀音不同還意味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對于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十分重要。
如:夫有讀fú予觀夫巴陵勝狀若夫霪雨霏霏夫環(huán)而攻之有讀fū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其夫囈語間有讀jiān奉命于危難之間有讀jiàn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遂與外人間隔同學(xué)們在復(fù)習(xí)的時候應(yīng)該歸類整理(二)異讀字所謂異讀,是指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讀法。文言文中的異讀有三類: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
1、破音異讀前人又叫“讀破”“破音”。它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辦法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書帛曰“陳勝王”語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2、通假異讀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
如:孰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應(yīng)亡同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3、古音異讀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吳廣者,陽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實詞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一)古今異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于演變的結(jié)果,詞的含義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差異: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xiàn)在泛指江河。
②詞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xiàn)在專指男子的配偶。
③詞義轉(zhuǎn)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xiàn)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去湯郭尋(不久)走裙致詞(對――說話)但(只是)贊(傳記結(jié)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借(即使假設(shè)借第令勿斬)比(等到比至陳)間控(拉開)惡(怎么)委池入出發(fā)舉征(征驗)夫或(有的人某人)進退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獄鄙再向(過去的以前的)師(軍隊取法)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絕境交通妻子無論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往往經(jīng)綸(籌劃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緣關(guān)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排空(沖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遺憾)開張感激(感慨而激動)犧牲于是(介詞于和代詞是的連用)以為(把――作為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明年幾何(多少)(二)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婦撫兒乳喂奶名之者誰取名公將鼓之擊鼓置人所罾魚腹中用網(wǎng)捕狼不敢前上前愿為市鞍馬買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shù)墓ぞ摺?/p>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狐鳴呼曰孔子?xùn)|游乃丹書帛曰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亮躬耕于隴畝親自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
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新的知識擇其善者而從之優(yōu)點長處親舊知其如此親戚朋友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堅固的盔甲銳利的武器百廢具興廢棄的事情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善于恢弘志士志氣發(fā)揚光大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chǎn)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馬屠懼,投以骨屠戶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為名詞,現(xiàn)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征、特點。例:不恥下問認為――是恥辱一覽眾山小認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認為這樣很怪異⑦使動用法A.動詞的使動用法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使――惱怒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無案牘之勞形使――勞累(三)一詞多義。
古漢語絕大多數(shù)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
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xué)習(xí)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并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安(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形容詞,安穩(wěn)的、穩(wěn)定的如: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3)疑問代詞怎么如:安得廣廈千萬間(4)動詞養(yǎng)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把(。
6.小升初文學(xué)常識
小升初語文知識積累(一) 一、名句歸類 1、勸學(xué)類: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勸學(xu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 游《冬夜讀書示字聿》 2、惜時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漢樂府 《長歌行》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3、送別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 維 《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 適 《別董大》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 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 《賦得故草原送別》 4、四季類: 春天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賀知章 《詠柳》 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 熹 《春日》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 --杜 甫 《絕句》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游園不值》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杜 甫 《春雨》 夏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 《小池》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秋天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 牧 《山行》 冬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 《江雪》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柳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愛國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顧炎武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天祥 《過零丁洋》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岳陽樓記》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絕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 游 《示兒》 6、友情類: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 白 《贈汪倫》 7、思鄉(xiāng)類: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 白 《靜夜思》 8、節(jié)日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 《元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 牧 《清明》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 軾 《水調(diào)歌頭》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蓃少一人。--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9、悲傷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陸 游 《示兒》 高興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 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 白 《早發(fā)白帝城》 憂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 白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二、格言、俗語、諺語、歇后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謙受益,滿招損。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fēng)。 言必行,行必果。
吃一塹,長一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
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海闊從魚躍,天高任鳥飛。 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 關(guān)公戰(zhàn)李逵-大刀闊斧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竹籃打水-一場空 兔子尾巴-長不了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門縫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明珠彈雀-其得不復(fù)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長衫子改夾襖--取長補短 吃了黃蓮吃甘草--先苦后甜 鼻子里插蔥--裝相(象) 冰天雪地發(fā)牢騷--冷言冷語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經(jīng)一事,長一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樹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有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不怕學(xué)不成,就怕心不誠。 不怕學(xué)問淺,就怕志氣短。
小時偷針,大了偷金。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一人一雙手,做事沒幫手,十人十雙手,拖著泰山走。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學(xué),不知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東西越用越少,學(xué)問越學(xué)越多。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不愧對今天的人,明天會對你微笑;丟失了今天的人,明天會給你煩惱。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 莫說年紀小,人生容易老。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nóng)民愁。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
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zāi)。 青蛙呱呱叫,正好種早稻。
小升初語文文學(xué)知識積累1--《紅樓夢》知識點匯總 《紅樓夢》??贾R點匯總: 1、金陵十二釵指的是:(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賈巧姐、李紈、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紅樓夢》的兩條主線是(賈府由盛到衰的演變過程)、(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
3。
7.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通假字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為學(xué)》)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
……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
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
(《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見:通“現(xiàn)”。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dǎo)”,引導(dǎo)。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
(《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dǎo)。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
(《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xiāng):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論戰(zhàn)》)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 第一冊: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xí)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光讀書學(xué)習(xí)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