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賀嬰兒滿月禮時需注意什么樣的禮儀
“做十二朝”又稱“小滿月”。
擺“滿月酒”,理應在嬰兒滿月的前后?!皾M月” 和“三朝”都是慶賀性質的習俗,但兩者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 第一,做“滿月”,大多流行剃滿月頭的習俗,視新生兒頭發(fā)多少,既可以象征 性地剪理一下,也可把滿頭毛發(fā)削精光。
剃下的頭發(fā),稱為“胎毛”。某些地區(qū)的 新習俗是,把“胎毛”制成毛筆,刻上嬰兒姓名及日期,作為永久性的紀念品。
郊區(qū) 農(nóng)村,常把胎毛盛入桂圓殼里,用紅布包裹,掛在床前,也是作為永久性的紀念品。 正因為大家很重視滿月的剃頭,故請的理發(fā)師,應手藝高超。
又要請到家里來剃, 這酬金就相對比較豐厚。理發(fā)過程中,理發(fā)師還應邊唱吉祥歌邊理發(fā),切不可剃破 頭皮,必須小心翼翼地操作。
剎完頭,理發(fā)師常被邀請共吃滿月酒,尊為貴賓。 第二,做“滿月”,很講究氣氛,過去常在廳堂、灶間等到處點燃紅燭,紅光飄 曳,滿室生輝,喜氣洋洋,稱為“滿堂紅”。
第三,做“滿月”,也是承認新生嬰兒權利的時機。過去,陪嫁的田產(chǎn),就該在 這天正式將田契交給女婿家。
這交接儀式,既可隆重,請親家、舅輩一起參加,以示 慎重;也可簡單,直接交付給女婿和女兒。如果無田產(chǎn)可言,也常有娘家把傳家寶, 如祖?zhèn)鞯慕渲?,或先輩珍藏的寶物移交給女兒女婿。
2.孩子出生到滿月的禮儀有哪些
小孩滿月要辦滿月酒,這一習俗大部分地區(qū)都有。
其實從小孩一出 生,各種禮俗就隨之而來。一般在小孩出生的當天,孩子的爸爸就必須到岳父家報喜,一方面 是告訴岳父岳母添了外孫,同時還有報告母子平安、請岳父母放心的 意思。
報喜時還要放鞭炮。雖然現(xiàn)在經(jīng)濟條件好了,一般農(nóng)村家庭都 有電話,但很多人仍喜歡放著鞭炮親自去報喜。
岳父母接到喜訊后, 就得釀米酒、備雞蛋,第三天挑著米酒和雞蛋去看女兒和外孫。有些 地方還要給鄉(xiāng)親們分發(fā)雞蛋、餅等,請大家同喜。
岳父母家還要給外 孫買新衣、鞋帽、推車、搖籃等小兒用品,在小孩滿月的那天送去, 通常叫“送祝米”。“送祝米”不僅僅是漢族,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不過有些地方不是 滿月,而是小孩出生后的第九天,因而又稱“洗九”。
比如湖北荊門, 外公外婆、舅父母、姨父母等都要去“送祝米”。如果是頭胎,還要“抬 盒”。
盒子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盞,漆得紅亮,兩個人抬著。盒底層 裝槽米兩斗,中層油條200根,上層裝大小衣料、項鏈、長命鎖、雞蛋、紅糖等,盒頂用繩子拴兩只母雞,外面用紅紙貼封,寫上喜慶祝詞。
富裕人家非常講究,要抬“亮盒”。就是盒子用玻璃鑲成,可供路人觀看, 以示榮華。
除了食物,還有衣料等。中下等家庭則往往用一擔籮筐挑 東西去送“祝米”,禮物數(shù)量少,質量差一些,籮筐上面各放一根松枝、柏枝,表示雖然“清貧”,但是很“親近”,希望親朋、夫家不要見笑。
有些人家還流行送布老虎。關于送布老虎,有一個故事。
傳說岐山腳下住著一對夫婦,孩子生 下的第二十九天,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北風呼嘯,非常寒冷。孩子突 然發(fā)起高燒,渾身抽搐,夫妻倆嚇得手足無措。
由于住在深山老林, 無法送孩子去看醫(yī)生,不到兩個時辰,孩子就死了。 兩口子悲痛過后, 將孩子尸首放在山上的樹林里。
第二天,孩子的外婆從這里經(jīng)過,忽 然聽到后山女兒的哭聲。原來扔掉的孩子并沒有真死,在風雪中蘇醒 過來,不住啼哭,正巧一只母老虎路過這里,便用自己的奶喂孩子, 暖著孩子,將孩子救了過來。
外婆好生奇怪,跑過去將孩子抱回女兒家。 女兒女婿猛然看見媽媽抱著自己的孩子,驚訝得難以置信。
這事很快 就在當?shù)貍鏖_了,打這以后,為了驅邪保平安,一般就由舅舅家用黃 布做一只布老虎,在孩子滿月時給孩子送過去,以圖喜慶吉祥。到了孩子滿月,就得辦滿月酒。
這是一個大喜宴,一般親朋好友都 要去恭賀。 與其他酒席不同的是,每個賓客都能得到四個煮熟染色的 紅雞蛋,也有人家將生雞蛋染成紅色送給賓客。
小孩做了滿月,女兒 要抱著孩子到娘家過門,這是外孫出生后第一次到外婆家,俗稱“出 窩”。孩子回家時,外婆還要給外孫肩上搭花線,頸上掛銀墜,封紅包, 祝愿外孫長命富貴。
3.彌月的習俗常識
新生報喜 弄瓦歡愉、弄璋成慶
在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家中有嬰兒出生是一件大事,表示家庭中有著延續(xù)的意義,且嬰兒出生后至周歲期間,都有相關的民俗禮儀來為這個家庭新成員慶祝,為嬰兒祈福、消災,希望嬰兒能夠平平安安、充滿喜悅的成長,祈求嬰兒將來做大官,發(fā)大財,一生順遂,光宗耀祖。
相關的民俗禮儀其中又以「三朝」、「報酒」、「滿月」較為重要。
民俗禮儀-三朝之禮
在傳統(tǒng)習俗中,嬰兒出生后第三天,稱為三朝。要將桂花心、柑葉
、龍眼、小石頭放入水中煮沸,為嬰兒洗拭身體,洗完再用小石頭在嬰兒胸前輕輕拍三下,希望嬰兒長大后有好膽識,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像石頭般堅毅,然后再穿上新衣服。這就叫「三朝之禮」,洗完澡后,準備雞酒、油飯祭拜祖先及呵護神。
民俗禮儀-報酒
三朝之禮這一日或嬰兒出生第十二天,產(chǎn)家要準備油飯、麻油雞酒來供奉神佛、祖先并要燒香、燒金紙,以求神佛保佑、祖先庇佑,期望小嬰兒圓圓滿滿、順順利利的長大,祭拜完后,用謝籃裝滿將油飯、麻油雞酒送回娘家,報平安產(chǎn)子,及分享小孩子出世的喜氣,這稱為報酒。
這時,親朋好友也會送禮祝賀,給嬰兒多些平安的祝福,產(chǎn)家則于三日、六日、十二日、廿四日、滿月做油飯、麻油雞酒回禮。
這一天,要做油飯和麻油雞酒,外家也在這一天致送各種賀禮,叫『送頭尾』,一般叫『送庚』?!侯^尾』是指嬰兒從頭到腳所要穿戴的全部衣物,如滿月帽、嬰兒衫、手環(huán)、腳環(huán)、鞋襪、蒙被、胸飾等,并加上香蕉、紅龜粿、外媽圓、紅桃、禮燭等物品,所以做油飯和麻油雞酒為答禮,另外,有的人也會備酒席宴客,答謝親朋好友。
民俗禮儀-剃頭
在 24 日或滿月這天要為嬰兒剃胎發(fā),在剃發(fā)時所用的水中放入小石頭數(shù)顆,但愿小寶寶永遠健健康康,壯如硬石!
放入銅錢數(shù)枚,期望寶寶擁有不盡財源,終身大富大貴,享用不盡之意!
剃發(fā)后,由母親或祖母抱到門外,繞院子走一圈并邊用竹竿敲地,希望寶寶平安長大、百尺竿頭、安享人生!
4.嬰兒滿月有哪些禮俗
嬰兒滿月的禮俗,唐代已經(jīng)流行。
南宋時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辦“洗兒會”。這天至好親朋攜帶禮品向嬰兒祝福。
親朋到齊,浴盆中倒入洗兒用的香湯,放進果子、彩線和蔥蒜等。用幾丈長的彩色綢絹或布環(huán)繞,叫做“捆盆”。
用婦女的首飾——金釵攪水,稱為“攪盆”。圍觀洗兒的親友們?nèi)鲥X到水中,這叫“添盆”。
嬰兒浴完,嬰兒父母或親屬向客人致謝,并抱嬰兒到別的房間,稱為“移窠”。到了近代,滿月時外婆要送一份豐盛禮物,包括面條、粽子、饅頭及活雞一只,還有嬰兒用的帽、鞋、襪、衣服等,俗稱“拿滿月”。
主人家要發(fā)請?zhí)缯堄H友,這就是歷代相沿的“滿月酒”。有些少數(shù)民族不是在自家慶賀“滿月”,而是走出去,稱為“走月”或“出月”。
走月一般是到外婆家或其他親友家,產(chǎn)婦和嬰兒在走月后才能解除產(chǎn)期的禁忌。廣西壯族流行“滿月逛街”。
當滿月那天,外婆和親友攜帶壯錦背帶、衣帽鞋襪等物來祝賀,主人家以糕點款待,在場的人都得吃一些湯圓,表示家庭和睦,生活甜美。然后由一位少女,用嶄新的背帶背嬰兒“逛街”。
出門前,少女持一把雨傘,預賀嬰兒長大后有膽有識,走南闖北,能經(jīng)風雨;又將幾張紙或幾頁書放在嬰兒懷內(nèi),祝愿其長大后讀書明理。逛街后還請賓客同賀一番。
嬰兒滿百日禮也要行祝福儀式,宋朝時叫“百晬”,明朝時稱“百歲”,近代北京等地稱為“百祿”。在這天,親友攜禮祝賀,主人家設宴招待。
5.禮儀常識
中國人的禮節(jié)“作揖”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禮節(jié),希望國人推廣之。
它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沒有皮膚接觸,不會傳染疾病,也不會聞到對方難聞的氣味,而且在很遠的距離就可以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尊重。再者作揖是個很簡潔的禮節(jié),一群人見面后,相互作個揖只需要十來秒的時間就可以結束,如果需要與一群人中的其中某個人單獨交談,再單獨作揖也是可以的。
而一群人見面后一一握手擁抱就很浪費時間的。 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搭與右手之上,表示左陽右陰;兩手相抱,是以雙手代表自己的頭;雙手以臂為軸,旋轉運動下垂,表示扣頭與點頭之意,表示對別人的尊重。
作揖有很多表達形式,很隨和,有高揖與低揖;立正揖與隨勢揖,朋友告別時,轉身作揖也是可以的;有表示男子的禮節(jié)與女子的禮節(jié);軍人與平民的禮節(jié);一般說來,不是特殊情況,弓腰表示謙卑,直身表示地位平等,但是都是對對方尊重的表示。 男性起高位揖,一般都是落落大方,兼有陽剛之氣,不是特別的儀式不是非常規(guī)矩;如果是祭祀,就要非常規(guī)矩,要立正弓腰,以表示對神靈和祖上的尊重;對上級也要起標準揖要立正弓腰,上級給下級還禮,可起隨勢揖,但必須是上級對下級。
女性起揖的地方比較低,而且在右側面,胯上腰下,作揖表達形式比較秀巧;年輕女子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起揖時略曲一下膝,歲數(shù)大的女性就不用曲膝了。 軍人起揖一定要立正挺胸,雙臂雙手擺平,顯出軍人威武挺拔的氣勢。
外國人的禮節(jié)“擁抱”本來就庸俗不堪,如有些動物還有這種禮節(jié),相互斯磨。特別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各種惡性傳染病盛行之時,就更顯出它的弊端。
握手雖然文明一些,但還有皮膚接觸的弊端,有些接觸傳染性疾病,還可能通過握手做為傳染的途徑。 為了人類之健康,為了推廣中華民族之文明,請諸位推行中國人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作揖”,這也是擴大中華民族影響和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6.禮儀常識
文明禮儀常識之一--基本禮儀
個人禮儀是其他一切禮儀的基礎,是一個人儀容光煥發(fā)、儀表、言談、行為舉止的綜合體現(xiàn),是個人性格、品質、情趣、素養(yǎng)、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xiàn)??偟囊?guī)范為:整潔清爽、端莊大方。
一、儀表儀態(tài)禮儀
保持頭發(fā)清潔,修飾得體,發(fā)型與本人自身條件、身份和工作性質相適宜。男士應每天修面剃須。女士化妝要簡約、清麗、素雅,避免過量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表情自然從容,目光專注、穩(wěn)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潔,在正式的場合忌有長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坐姿
入座時動作應輕而緩,輕松自然。
離座時,應請身份高者先離開。
走姿
行走時應抬頭,身份重心稍前傾,挺胸收腹,上體正直,雙肩放松,兩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wěn),目光自然,不東張西望。
二、交談禮儀
態(tài)度誠懇,表情自然、大方,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
三、服飾禮儀
著裝是一門藝術,正確得體的著裝,能體現(xiàn)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男士著裝
男士穿著西裝時務必整潔、筆挺。
襯衫的領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漬。
領帶結要飽滿,與襯衫領口要吻合。
穿西裝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顏色不應淺于褲子。
女士著裝
辦公室服飾的色彩不宜過于奪目,應盡量考慮與辦公室色調、氣氛相和諧,并與具體的職業(yè)分類相吻合。服飾應舒適方便,以適應整日的工作強度。
7.文明禮儀知識
禮儀知識非常多一時半會是數(shù)不完,比如說客人到家做客時,到大門口應該接過客人的包裹和禮品,除了手提包之外,手提包不要接,在接包時要雙手接過,不應該一只手,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到房間時應該端茶倒水拿出點心,到茶時不宜過滿,倒?jié)M茶水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導致客人無法方便拿取水杯喝水,客人感覺無聊時應該打開電視電腦或者報紙書籍之類物品,吃飯時應該先讓客人先吃,家庭主人拿筷子就是開飯的意思,但是在吃時不應只顧自己不顧客人,倒酒水時應滿,不可以半杯或者不滿,因為酒代表誠意的意思,交談時不可以一直看表,在客人眼里就是盼望客人走,客人要走時,應該誠意挽留,客人不可以口頭說走身子不動,當客人走時,應該起身送至門口,不應送到門口就直接離開,很多這是微不足道的禮儀。
8.禮儀知識
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chǎn)生最早。
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xiàn)標志著禮儀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jié)極盡其能。 到現(xiàn)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nèi)容,從而成為現(xiàn)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
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jù)《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
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
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
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
“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皾M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
“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爸軞q”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
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
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
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
宴席上的。
9.作為禮儀小姐需要知道的禮儀知識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yǎng)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tài)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松。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tài)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tài)造型。端莊優(yōu)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wěn)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應兩膝并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wěn)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鐘"。若堅持這一點,那么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tài),都會優(yōu)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