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年齡的稱呼
十五志學(xué)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名 六十花甲(耳瞬) 七十古?。◤男乃? 八十耄耋 一百期頤 古代年齡稱謂知識介紹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gè)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qiáng)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
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p>
垂髫:指童年。 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shí)應(yīng)該學(xué)會各種技藝?!洞蟠鞫Y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p>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
《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cuò)綜參互而得名。
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 古?。褐?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币嘧鳌肮畔!?。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qiáng)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xí)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p>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宮》“黃發(fā)臺背”。
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p>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稜栄?釋詁》:“鮐背,壽也?!?/p>
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
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xué)家程允升《幼學(xué)故事瓊林》。后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
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shù)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shí)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jì)年。
《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jì)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薄捌乒现辍币嘀^六十四歲。
《通俗編》又云:“若呂巖贈張泊詩:‘功成當(dāng)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jié)婚之年。
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xiāng)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于《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于《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tǒng)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
《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云?!?/p>
人初生叫嬰兒。
2.古人對各年齡段的稱呼
1、度:小兒初生之時(shí)。
2、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3、金釵之年:女孩12歲。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shí)代為“豆蔻年華”)。
5、及笄[ jī ]:指女子15歲。
6、志學(xué)之年:15歲。
7、舞象之年:少年15~20歲。
8、二八:16歲。
9、破瓜、碧玉年華:女子16歲。
10、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shí)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11、弱冠: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12、桃李年華:女子20歲。
13、花信年華:女子24歲。
14、而立(而立之年):30歲。
15、半老徐娘:女子30歲。
16、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17、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18、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19、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
20、耆[ qí ]:古稱60歲的人為“耆”。
21、耄[mào]:古稱80歲至90歲的年紀(jì),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22、耋[dié] :七八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
23、白壽: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24、期頤:百歲高壽。
25、茶壽: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比喻稱謂
3.古代對年紀(jì)的稱呼
1、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2、初度:周歲。后稱生日為初度。
3、生?。河啄?。
4、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fā)結(jié)之,即兒童的發(fā)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shí)代為總角。
5、垂髫:指童年。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按生理常規(guī),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shí)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7、教數(shù):9歲。
8、外傅:10歲,出外就學(xué)。
9、束發(fā):束,捆,結(jié)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shí)束發(fā)為髻,因此束發(fā)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10、舞勺:13歲。
11、及笄:指女子15歲?!绑恰?,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這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14、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15、而立:指30歲。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6、不惑:指40歲。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17、強(qiáng)壯:指四十。
18、艾:指50歲。是指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
19、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cuò)綜參互而得名。
20、古?。褐?0歲。亦作“古?!?。
2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歲
23、黃發(fā):指長壽老人。是指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
24、鮐背:指長壽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25、期頤:指百歲。謂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
擴(kuò)展資料:
稱謂的來歷: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是根據(jù)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蚪小磅T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因?yàn)槿说侥耗?,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yàn)槿顺跎枰г谛厍拔鼓?。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yàn)檎菗Q牙時(shí)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年齡稱謂
4.古代人對各個(gè)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么
1.赤子:初生的嬰兒??追f達(dá)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p>
2.襁褓:亦作“襁?!?、“強(qiáng)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俄n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奔粗钙甙藲q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shí)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xué):十歲?!抖Y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编嵭ⅲ骸懊挥?,時(shí)始可學(xué)也?!焙笠蚍Q十歲為“幼學(xué)之年”。
7.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抖Y記?內(nèi)則》:“拂髦,總角?!编嵭ⅲ骸翱偨?,收發(fā)結(jié)之?!焙笠蚍Q童年時(shí)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焙笠蛑^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發(fā):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shí)束發(fā)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shí)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jì)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墩撜Z?為政》:“三十而立?!焙笠蚍Q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墩撜Z?為政》:“四十而不惑?!焙笥米魉氖畾q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墩撜Z?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币庵^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墩撜Z?為政》:“六十而耳順?!焙侮碳庖嵭唬骸岸勂溲?,而知其微旨?!焙笠浴岸槨睘榱畾q的代稱。
17.古?。浩呤畾q。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薄蹲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p>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抖Y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p>
20.期頤:一百歲?!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睂O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yǎng)。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焙笠蚍Q百歲為“期頤”。
拓展資料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yīng)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
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dāng)?shù)姆Q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yǎng)、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xiàn)著雙方關(guān)系發(fā)展所達(dá)到的程度和社會風(fēng)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shí)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shí)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
參考資料:年齡稱謂_百度百科
5.我國古代對個(gè)年齡段的稱呼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
對它進(jìn)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xué)習(xí)古文并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梢钥闯?,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
“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shí)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p>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shí)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xué):為15歲。 志學(xué)之年:因?yàn)椤叭?,四十而不惑?!?/p>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xué)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shí)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shí)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jì)。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yàn)椤叭?,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yàn)椤叭?,四十而不惑?!?/p>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p>
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爸笔恰爸烀钡目s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yàn)椤叭?,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因?yàn)椤叭?,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jì)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祝何覈糯酶芍в洉r(shí)間。
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gè)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shí)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祝褐噶畾q,用干支紀(jì)年,錯(cuò)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fù)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6.古代從小到老的年齡稱謂有哪些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jù)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shí)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fā)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xué):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币?yàn)楣糯淖譄o標(biāo)點(diǎn),人們就截取“幼學(xué)”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xué):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保?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shí)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jì)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保?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埃?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xùn)》:“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闭f春秋衛(wèi)國有個(gè)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shí)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cuò)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cuò)綜相合紀(jì)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浩呤畾q。(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比藗兏鶕?jù)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币馑际侨松园倌隇槠?,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yǎng),故曰頤?!保?/p>
7.古代不同年齡的稱謂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qiáng)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8.古代關(guān)于各個(gè)年齡的稱呼
比喻稱謂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垂髫 8歲(男)——齡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xué)之年,束發(fā) 16歲(女)――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 出嫁——標(biāo)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臺,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 兮”。 以后稱童年為“總角”。
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p>
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shí)應(yīng)該學(xué)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绑恰保^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
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p>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p>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读凝S志異- 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p>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yīng)璩 《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p>
艾: 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睹駠ㄋ籽萘x》 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cuò)綜參互而得名。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趙牧) 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p>
古?。褐?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亦作“古?!?。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qiáng)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xí)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 宮》“黃發(fā)臺背”。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碧諟Y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耄 :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jì)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
――《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耋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說文》 則大耋之嗟。
――《易·離》。馬注:“七十曰耋?!?/p>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耄耋:七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蘇拭 《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 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
冠禮和笄禮,說穿了,就是改變法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發(fā)的。
嬰兒生下三個(gè)月后,要選擇黃道吉日,剪一次頭發(fā),只保留兩小撮。這兩小撮頭發(fā),男孩留在左右兩邊,有如牛頭;女孩則一前一后,有如馬首,叫“羈”。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頭發(fā)長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兩邊分梳,長齊眉毛,叫做“兩髦”。
所以兒童又叫“童髦”?;蛘甙选皟慎帧笨偸饋?,扎在頭上,一邊一束。
男孩狀如獸角,叫做“總角”;女孩狀如樹椏,叫做“丫頭”。所以孩童時(shí)代又叫“總角之時(shí)”,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頭”。
男孩長到二十歲,女孩長到十五歲,就要舉行“冠禮”和“笄禮”。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來決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來賓,叫“筮日”和“筮賓”。
屆時(shí),來賓就在一定的禮儀程序中把規(guī)定的服飾授予該青年,并為他們?nèi)∫粋€(gè)“字”。賓取之字與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稱。直到民國年間,中國人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氣,都要稱對方的字,有如俄國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