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考什么內(nèi)容 科舉考試難嗎
內(nèi)容提要:自打隋朝大業(yè)四年(607年),隋煬帝以“試策”取士以來,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科舉。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演變趨勢,應(yīng)了一句老話:“把復(fù)雜的東西搞簡單,那是能耐?!睆?fù)雜的科舉,考法越變越簡單,就是為了考能耐。
自打隋朝大業(yè)四年(607年),隋煬帝以“試策”取士以來,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科舉。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演變趨勢,應(yīng)了一句老話:“把復(fù)雜的東西搞簡單,那是能耐?!?/p>
復(fù)雜的科舉,考法越變越簡單,就是為了考能耐。 考法最復(fù)雜的,當屬唐朝,包含門類竟達五十多個,但真正分量極重的,就是兩類考試:“明經(jīng)”與“進士”。
好考一點的是“明經(jīng)”,也就是基礎(chǔ)知識考試,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貼經(jīng)”,就是找經(jīng)典古文,遮住句中關(guān)鍵字詞,讓考生填出正確的。跟英語完形填空差不多。
難考的是“進士”,主要考詩賦,另外還有“論議”,也就是議論文寫作。還有“對策”,是考時事政治問答,最后考“經(jīng)義”,也就是默寫古文。
從技術(shù)含量說,“進士”的難度大得多。成敗關(guān)鍵是“詩賦”環(huán)節(jié),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
所以說“明經(jīng)”考試,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經(jīng)”,也就是說這考試簡單,三十歲考上都算沒本事。說“進士”考試,卻是“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這門考試太難,五十歲能考上,就算年輕有為了。
后來名垂青史的唐朝詩人里,“進士”考試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寫詩寫到了“詩圣”級別,照樣考不上。
2.古文常見科舉名詞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應(yīng)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p>
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解元參見“鄉(xiāng)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jīng)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名詞釋意【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
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shù)、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guī)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
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的內(nèi)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jīng)》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
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窘鸢瘛抗糯婆e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
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队杻€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肯拇鷮W院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shù)的場所?!锯詘iang第二聲】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薄拘颉恐艽鷮W校的名稱。
《孟子·滕文公》:“設(shè)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學院,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
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shè),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nèi)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尤以書、數(shù)為主。
【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shè)的學院?!攫⑾聦W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shè)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
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gòu)和最高學府。
魏晉至明清或設(shè)太學,或設(shè)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shè)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p>
《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薄緡颖O(jiān)】參見“太學”條。
漢魏設(shè)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gòu)的職能。如明代設(shè)“國子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gòu),是私人或官府所設(shè)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yīng)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wù)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當代的大學校長。
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静┦俊抗艦楣倜F(xiàn)為學位名稱。
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3.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哪些內(nèi)容
隋唐以來,鄉(xiāng)試(解試)與會試(省試)考試內(nèi)容大致相同。
唐朝初年,進士科的考試僅考時務(wù)策。唐高宗時期,加試雜文、帖經(jīng)。
到中宗神龍元年(705),科 舉考試就形成了“先帖經(jīng),然后試雜文及策”的三場考試制度。所謂“雜文”,在唐中宗以前主要是指箴、銘、論、表之類,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才開始專用詩賦。
清殿試舉人卷北宋初年,沿襲唐及五代舊制,科舉考試時,主要考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偏重于以詩賦取士。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在變法中改革貢舉,進士科停考詩賦、帖經(jīng)、墨義,改為四場考試:第一場考本經(jīng)大義五道,第二場考《論語》、《孟子》大義各三道,第三場考論一首,第四場考時務(wù)策三道。
南宋時期的進士科,分為經(jīng)義進士和詩賦進士兩種。詩賦進士,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第二場論一首,第 三場策三道;經(jīng)義進士,第一場考本經(jīng)大義三道,《論語》、《孟子》大義各一道;第 二、第三場所考內(nèi)容,與詩賦進士相同。
明朝的鄉(xiāng)試、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五經(jīng)”義四道;第二場考論一首,判五條,詔、浩、表各一道;第三場考經(jīng)史策五道。 考試題目和答題主 旨主要出自“四書”和“五經(jīng)”之中。
試卷行文,是嚴格的八股文程式,并且答題內(nèi)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突破。清朝的科舉考試,沿襲明朝的制度,其中也屢有變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 成為定制: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五經(jīng)”文五篇, 第三場考經(jīng)史、時務(wù)策五道。
清朝末年,因為時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科舉考試上,也相應(yīng)地出現(xiàn)了變更。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試改為:第一場考中國政 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考“四書”義二篇、“五經(jīng)”義一篇。
但是,僅僅實行了三年,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 至于殿試的內(nèi)容,北宋前期是賦、詩、論三題。
神宗熙寧三年(1070),改為考 時務(wù)策一道。此后,元、明、清一直沿襲不改。
4.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有哪些科目
在中國科舉制度史上,科舉考試的科目,前后有很大變化。
隋朝是科舉制度的 草創(chuàng)時期,考試的科目大致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jīng)四科。唐朝是科舉制度的確 立時期,科舉考試除了沿襲隋朝的四科之外,又增加了明法、明書、明算三科。
其 中明經(jīng)科中又細分為五經(jīng)、三經(jīng)、二經(jīng)、學究一經(jīng)、三禮、三傳、三史、開元禮等 名目??∈?、秀才兩科,不久被廢止。
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均為錄用專門人才 設(shè)置的,并不經(jīng)常進行。因此,唐朝的科舉科目可以說主要是進士、明經(jīng)兩科。
北 宋前期,沿襲唐朝及五代舊制,科舉考試主要有進士、明經(jīng)、諸科。宋朝的諸科, 大致相當于唐代的明經(jīng)科,其中也分為九經(jīng)、五經(jīng)、三禮、三傳、三史、學究、明 法、通禮等細目。
宋神宗熙寧年間,在王安石變法中,也對貢舉之法進行了改革, 廢止了以往的明經(jīng)、諸科,專以進士一科取士。此后,元、明、清三朝沿襲不改, 也都是用進士一科取士。
5.求十篇文言文題目 并帶上答案
一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日:“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尤眨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日:“請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2)子固非魚也( )2、用“|”標示下面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只標一處)。(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魚之樂?(3)我知之濠上也。3、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參考答案】 l、(1)固然(2)本來2、(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魚之樂? (3)我知之/濠上也。3、莊子認為魚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愉悅的心境。
是他內(nèi)心愉悅的外化。二 《不死之藥》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币驃Z而食之。
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蓖跄瞬粴?。
1.給加括號字的解釋選擇正確的一個,填入括號中(因)奪而食之(因為,于是)( ) 可(食)之(吃,食物)( )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同"悅",勸說)( )臣(故)食之(原因,所以)( )2.翻譯句子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加括號詞說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_____;而謁者的理解是_______.謁者回答:"可食".謁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射之士最終能逃過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哪一點打動了楚王的心,從而放過中射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于是 吃 勸說 所以 2.翻譯句子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 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
7.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加括號詞說明中射之士的意思是 中射之仕能吃么;而謁者的理解是這個東西可以吃嗎?謁者回答:"可食".謁者的意思是可以給大王吃,而中射之士的理解是中射之士我可以吃。8.中射之士最終能逃過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哪一點打動了楚王的心,從而放過中射之士? 殺了中射之士 就說明不死藥是假的 會被人說成是糊涂的大王容易被人騙 影響自己的威嚴 三《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
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
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yīng)詔,而深奇愛之。
1、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yīng)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答案: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彎月。
四《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
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①只②都③帶領(lǐng)④眾⑤提、拿;2.①善于寫文章;②為什么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 五《楊億巧對》寇萊公在中書。
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yīng)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币蛔Q為好對。
1、解釋:①為 ②應(yīng)聲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答案: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六《承宮樵薪苦學》承宮,瑯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xiāng)里徐子盛明《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人。
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jīng)。豬主怪其不還,求索。
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宮門下。樵薪執(zhí)苦,數(shù)十年間,遂通其經(jīng)。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答案:1.①年幼失去父親②精通③屋,此指書舍④用竹鞭打 2.豬的主人對承宮沒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尋找。七《桓榮勤學不倦》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fù)施用乎?”榮笑而不應(yīng)。
及為太常,元。
6.古代科舉考試分為那四部分
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tǒng)稱為儒學)。
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后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yè)(有月課和季考,后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 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fā)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xiāng)試,(2)會試,(3)殿試。 鄉(xiāng)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xiāng)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xiāng)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yōu)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xiāng)試。
鄉(xiāng)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
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后一般要舉行復(fù)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jīng),略仿宋代的經(jīng)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圣賢立言。
結(jié)構(gòu)有一定的程式,字數(shù)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
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tǒng)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
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余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jīng)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內(nèi)特設(shè)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yè)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yōu)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余分發(fā)各部任主事,或分發(fā)到各省任知縣。
……“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 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
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后,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里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后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
范進進了學以后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后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 中舉是科舉考試的一個過程,在我們講評這個故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婆e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
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yīng)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jīng)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里面選拔了以后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
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終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yōu)的過程,這叫“歲試”。
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
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xiāng)試。
鄉(xiāng)試考中了以后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guī)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
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么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
這是第一種鄉(xiāng)試。接下來是會試。
會試是緊接著鄉(xiāng)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xiāng)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
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后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后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
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后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
7."考試"用文言文怎么說盡量多幾中說法,意思相近的也行.
應(yīng)試大比科舉春闈秋闈鄉(xiāng)闈禮闈試策省試禮部試貢舉恩科鄉(xiāng)試會試…… 科舉考試稱謂 科舉知識簡介 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guī)定不盡相同。
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又名“序生”,俗稱“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fā)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分“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
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狀元的產(chǎn)生 我國的科舉制始于隋朝,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躍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jīng)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yīng)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yù)選形式,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xiāng)試 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
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會試 鄉(xiāng)試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后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tǒng)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