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制全襲《史記》而略有變更,《史記》包括本 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漢書》有紀、表、志、傳,改“書”為“志”,沒有 世家,凡《史記》列人世家的漢代人物,《漢書》均寫人“傳”。
《汶書》這種體裁上的改動 是符合歷史事勢變化的,是合理的。 《漢書》沿襲《史記》的體例,但作了一些改動,也 有了一些創(chuàng)新。
在紀部分,《漢書》不稱“本紀”,而改稱為“紀”,在《史記》的基礎(chǔ)上, 《漢書》增立《惠帝紀》,以補《史記》的缺略;在《武帝紀》之后,又續(xù)寫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紀。在表的部分,《漢書》立38種表,其中6種王侯表是根據(jù)《史記》 有關(guān)各表制成的,主要記載漢代的人物事跡。
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漢 書》新增設(shè)的兩種表?!豆沤袢吮怼穼Wh漢代以前的古代人物,表現(xiàn)了班固評論人物的論事 標準,暗示出他對漢代人物褒貶的立意,且網(wǎng)羅甚富,亦不無裨益。
而《百官公卿表》記 述了秦漢官制和西漢將相大臣的升遷罷免死亡,是研究古代官制史、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資 料,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在志部分,《漢書》改《史記》的“書”為“志”而又予以豐富和 發(fā)展,形成我國史學上的書志體。
《漢書》將《史記》的《律書》《歷書》并為《律歷志》,《禮書》《樂書》并為《禮樂 志》,增寫《史記?平準書》為《食貨志》,改《史記?封禪書》為《郊祀志》、《天文志》, 《河渠書》為《溝洫志》。 除上述諸志增加了主要是武帝以后的內(nèi)容之外。
《漢書》還創(chuàng)設(shè) 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稘h書》十志比較《史記》八書在先后次序上也有所不 同,《漢書》的志包括律歷、禮樂、刑法、食貨、郊祀、天文、五+、地理、溝洫、藝文等 10種。
其中,改變或者并八書名稱的有律歷、禮樂、食貨、郊祀、天文、溝洫等6種,但 它們的內(nèi)容或者不一樣,或者有所增損。 如《食貨志》在繼承了《平準書》部分材料的同時, 又增加新的內(nèi)容,分為上、下兩卷。
上卷記“食”,敘述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情況;下卷載“貨”,介 紹工商及貨幣情況?!妒酚洝妨袀髌}的定名,或以姓,或以名,或以官,或以爵,多不齊 一,且排列順序難為論析。
《漢書》則一律以姓名題篇,排列順序是先專傳,次類傳,后四 夷和域外傳,最后是外戚和王莽傳,整齊劃一。 《漢書》將《史記》的《大宛傳》擴充為《西域傳》,詳細記述了西域幾十個地區(qū)和鄰國的歷史,是研究古代中國各兄弟民族和亞洲有關(guān)各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2.《漢書》主要記載了哪些內(nèi)容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 (今陜西咸陽市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漢書》共100篇,120卷,包括12帝紀、8表、10志以及70列傳,其體例與《史記》基 本相同,只是將“書”改為“志”,所記歷史 自漢高祖元年開始,直到王莽被誅結(jié)束,共計 230年。
該書記事系統(tǒng)詳細,以為漢家王朝歌 功頌德為基本出發(fā)點,以儒家思想作為標準來 評價歷史人物。書中所記漢初至武帝中期的歷 史,基本取自《史記》,只是稍加改動,而武 帝之后至東漢以前的歷史則為班固新作。
班固 死時,全書并未真正完成,書中的部分表以及 “天文志”是由班固的妹妹班昭補撰的。《漢 書》在中國史學和文學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 地位。
書中雖有明顯的傾儒和頌德,但依然是 我們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漢書》還開 創(chuàng)了用紀傳體來寫斷代史的先例,對后人撰寫 歷史影響頗深。
3.《漢書》有哪些主要的特點
《漢書》主要的四個特點:第一,《漢書》較真實地記述和評論了西漢一代的政績及其盛衰變化,從一統(tǒng)功業(yè)的角度,對于各時期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熱情的稱頌。
《漢書》評述西漢政治,有用“時”“勢”或“天時”變異來表達歷史是發(fā)展的看法。第二,《漢書》廣泛地評價了各種人物在西漢政治中的作用。
他記述到漢代的興盛,是因為有眾多的文臣武將和智謀極諫之士,在中央和地方的各方事務中竭其忠誠,作出貢獻。第三,《漢書》暴露了皇權(quán)的爭奪、外戚的專橫,以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淫奢,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爭,《漢書》暴露了西漢外戚勢力的專橫、殘暴與奢侈。
《漢書》以很多筆墨暴露了王室及大臣聚斂財富,奢侈淫逸。第四,《漢書》詳細記述了古代尤其是漢代的政治典制,表現(xiàn)了西漢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模及其重要價值。
其中《刑法志》記述了古代的兵學簡史,敘述刑法典核詳明,首尾備舉,論其變化正本清源。《食貨志》系統(tǒng)地記述了自西周以至王莽時期的農(nóng)政和錢法,反映了1000多年以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側(cè)面。
《地理志》先敘由古之九州說而進至秦的郡縣變遷,是中國地理最為詳盡的記載。
4.漢書的相關(guān)注釋
《漢書》多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以至于班固同時代的人,竟必須為《漢書》作音義的注解方可讀懂。
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為《漢書》作注的大約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釋音義居多。關(guān)于《漢書》的注本,唐朝以前諸家所注都已失傳。
清朝的王先謙仿經(jīng)疏體例注釋舊史的代表作《漢書補注》,該書旁采諸家之說,經(jīng)多年窮究,使疑難不解之處得以通曉,因而至今仍受國內(nèi)外史學界推崇。這些注釋,對于《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和史實等均有詳細考證,為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便利,成為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楊樹達的《漢書管窺》及《漢書補注補正》,都可以參考閱讀。 《讀漢書雜志》(清朝·王念孫),《漢書注校補》(清朝·周壽昌),長于音訓和文義。
《漢書疏證》(清朝·沈欽韓), 《漢書辨疑》(清朝·錢大昭),《漢書管見》(清朝·朱一新),《漢書瑣言》(清朝·沈家本),精于考證,訓詁和??币差H有可取?!稘h書窺管》(民國·楊樹達),長于訓詁???。
《漢書新證》(現(xiàn)代·陳直),系統(tǒng)利用居延和敦煌出土的漢簡、漢碑、秦漢銅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漢印璽、封泥和瓦當?shù)任淖?,以作新證,多所發(fā)明。其中對《百官公卿表》的發(fā)伏疏證,尤為精當。
此外,金少英的《漢書食貨志集釋》是研究漢代經(jīng)濟的重要參考書。岑仲勉的《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則是研討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讀書。
清末的王先謙,集六十七家考訂之作的精華,撰《漢書補注》。其個人發(fā)明雖不多,但綜合抉擇能力極強,成就斐然,至今無可替代,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書。
其缺點是對錢大昭、周壽昌等人的觀點,采摭均有未備。所以清代學者的考訂之書仍不可輕廢,而近現(xiàn)代學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視。
清人有關(guān)《漢書》表志的校補之作甚多,成就亦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及《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二書中。
其中夏燮的《校書八表》、梁玉繩的《人表考》、楊守敬的《漢書地理志補?!?、姚振宗的《漢書藝文志拾補》最為重要。宋代王應麟作《漢書藝文志考證》十卷,對三百八十多種圖書進行了詳細考訂,“所考證者,漢書著記即起居注,家語非今家語,鄧析子非子產(chǎn)所殺、莊忽奇嚴助之駁文,逢門即逄蒙之類,不過三五條而止”,又收未錄之書二十七種,“《易》類增《連山》、《歸藏》、《子夏易傳》;《詩》類增《元王詩》;《禮》類增《大戴禮》、《小戴禮》、《王制》、《漢儀》;《樂》類增《樂經(jīng)》、《樂元語》;《春秋類》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歸》、《素王妙論》;法家增《漢律》、《漢令》;縱橫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傳》、《甘氏歲星經(jīng)》、《石氏星經(jīng)》、《巫咸五星占》、《周髀》、《星傳》……”,是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漢書藝文志》的學術(shù)著作。
王應麟認為《漢書·藝文志》中將于長《天下忠臣》歸入“陰陽家”是不恰當?shù)模挚级ɑ矢χk所云《伊尹湯液》即《漢書·藝文志》之《湯液經(jīng)法》。又如:“老子指歸不著錄隋志:十一卷,嚴遵撰。
列子釋文云:遵,字君平,作指歸十四篇,演解五千文?!鼻迦艘φ褡谟肿鳌稘h書藝文志拾補》六卷,補書三十四種。
5.《詩經(jīng)》的相關(guān)常識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
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
目錄詩經(jīng)簡介創(chuàng)作者詩經(jīng)的譯解詳細目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成就特色和影響詩經(jīng)名句展開 編輯本段詩經(jīng)簡介 《詩經(jīng)》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jīng)》中的核心內(nèi)容。
“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把拧笔钦曆艠?,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是“五經(jīng)”之一。
詩經(jīng)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詩經(jīng)》共收集了305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現(xiàn)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
到了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jīng)》。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jié)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jīng)》一共有三百篇,每一篇講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有一個道理,可以說相當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話就可以涵蓋《詩經(jīng)》中所有的義理而沒有絲毫遺漏,這就是《魯頌 駉》中說的:思無邪。
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頭,都是由天理中生來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這一句話,就把《詩經(jīng)》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詩人的言語有贊美的,有諷刺的,對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語言來贊美它,以感發(fā)人的善心,對丑惡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語來諷刺它,以懲罰人的惡念。
都是要提起人們善良的念頭,除去人們丑惡的思想,使得人們的性情溫和純正。如果人心的每個念頭都是純正的,沒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為,自然是充滿了善行,而沒有惡行,充滿了被贊美的行為,而沒有被諷刺的行為。
詩人的贊美和諷刺,也不過是為了勸善懲惡而已,因此由思無邪三個字,足以概括《詩經(jīng)》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學人務必了解,應該將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編輯本段創(chuàng)作者作者 《詩經(jīng)》的作者的成分很復雜,產(chǎn)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
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
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yè),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diào)。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詩經(jīng)》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尹吉甫出生于江陽(現(xiàn)瀘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縣古稱),死后葬于今湖北房縣青峰山。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
他輔助過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時聽信讒言,被周幽王砍了頭,后來知道錯殺,做了一個金頭進行了厚葬,為了隱蔽別人盜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縣東面。周宣王大臣。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
獫狁(古民族)遷居焦獲,進攻到?jīng)芩卑?,周宣王五年(?23),尹吉甫率軍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獻,并在朔方筑城壘。遺物有青銅器兮甲盤。
湖北有尹吉甫宗廟-----建于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區(qū)寶堂寺,瀘州有尹吉甫撫琴臺遺址,山西平遙古城有尹吉甫點將臺、湖北有墓和墓碑遺址。 西周宣王時,北方獫狁遷居焦獲,進攻到?jīng)芩卑?,侵擾甚劇。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獫狁,率軍反攻到太原而返,駐防今平遙城一帶。據(jù)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載:“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曾駐兵于此。
筑西北兩面,俱低?!庇州d:“受命北伐獫狁,次師于此,增城筑臺,教士講武,以御戎寇,遂歿于斯。”
曾作《詩經(jīng)·大雅·烝民》、《大雅·江漢》等編纂者 但是,究竟由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 一說孔子刪詩。
把《詩經(jīng)》的編纂之功歸之于孔子一人。這種說法起源于漢代。
《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薄稘h書·藝文志》說:“孔子純?nèi)≈茉姟?/p>
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倍颊J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jīng)》篇目的。
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tài)度。 持異議者提出一些反駁的理由:一,《史記》言孔子刪詩,在自衛(wèi)國返回魯國之后,時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稱《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jīng)》已為三百篇。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