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胡 入門
厄~~~~~~這個嘛.應(yīng)該還是要看你個人因素了哦,幾年吧!
京胡以五度關(guān)系定弦,根據(jù)京劇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調(diào)。京胡的兩條弦以五度關(guān)系定音,根據(jù)伴奏京劇曲牌的不同,經(jīng)常定成c1、g1弦(反二簧),g、d1弦(二簧),a、e1弦(西皮)和d1、a1弦(反西皮)四種,有時還定成f1、c2弦和e1、b1弦等等。
京胡使用絲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里弦用老弦,同一把京胡,用鋼絲弦就比絲弦發(fā)音清脆。因為京胡的弦較短,音域不寬,所以不適于一般音樂演奏或為歌舞伴奏。演奏京胡時,奏者兩腳平放分開,左手虎口執(zhí)琴于千斤鉤下,將琴筒放在左腿上,琴桿向左稍傾斜。右手持弓拉奏,運弓要平穩(wěn)。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和快弓等。左手按弦時,手型呈半圓形,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以指尖和指肚之間的部位觸弦。指法除按音外,主要有揉弦、打音,滑音和倚音等技巧。
2.京劇的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nèi)容> 原發(fā)布者:張鵬膺 京劇基礎(chǔ)知識——京劇的行當(2009-01-0421:29:06)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4個徽調(diào)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diào)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diào),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
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diào)的二黃和漢調(diào)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diào)(即“反西皮”)、二簧反調(diào)(即“反二黃”)以及南梆子、四平調(diào)、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
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
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
京劇自產(chǎn)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diào)”、“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這類劇目據(jù)估計大約有200余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華(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
3.京劇的知識
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4個徽調(diào)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diào)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diào),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diào)的二黃和漢調(diào)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diào)(即“反西皮”)、二簧反調(diào)(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diào)、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我覺得你應(yīng)該大體了解京劇的發(fā)展的歷史,京劇的流派,著名演員。京劇的板式,服裝,道具。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簡單了解一下就可以。我給你一個網(wǎng)站,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京劇自產(chǎn)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diào)”、“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瞻嗍侵秆莼照{(diào)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xí)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于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后,一批漢戲演員陸續(xù)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diào),現(xiàn)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cè)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由于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guān)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后,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照{(diào)多為二黃調(diào)、高撥子、吹腔、四平調(diào)等,間或亦有西皮調(diào)、昆腔和弋腔;而漢調(diào)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diào)和二黃調(diào)。徽、漢兩班合作,兩調(diào)合流,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yǎng),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chǎn)生以來曾經(jīng)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diào)、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么?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于表現(xiàn)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wěn),節(jié)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于抒發(fā)沉郁、悲憤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