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常識
對古代文學好長時間沒碰了,不知道自己記的還清楚不?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兩個都是指的諸葛亮. 前一個是杜甫的詩,是杜甫悼念諸葛亮的詩句,諸葛亮六出岐山,未能建功,最后死于軍中,后人想起此事,不由得潸然泣下。
全詩如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后面的這個是諸葛亮自己說的.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七次集結軍隊,出兵北伐。臨出征前,諸葛亮給劉禪寫了篇名為《后出師表》的呈文,分析當時的形勢,表示北伐的決心。
文章結尾的時候,諸葛亮寫了"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這句話,表明自己要忠誠謹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全句是這樣的: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后出師表》。
2.中國古代有關死的說法有幾種
1、帝王:崩(bēng),專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
2、非正常死亡:縊(yì),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殪(yì), 古代稱被射死,殺死。
3、和尚道士:圓寂,專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登仙,專指道士之死。也稱“羽化”。圓寂: 是稱佛或僧侶的逝世。涅磐: 稱佛之死。隨: 稱餓死者。
4、泛指:殞(yǔn), 古代泛指死亡。殂(cú), 泛指死亡。撒手人寰:人寰指人間,撒手人寰指離開人間,即死亡。
5、有地位的人:卒(zú),專用于指大夫或相當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隕: 是稱元帥、大將之死。 (如將星隕落)困: 古稱上等人物之死。
擴展資料:
生理學死亡如今被看成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事件,因為曾經被認為指示死亡的條件是可逆的。在死亡過程中,生死分界線位置的取決因素已經超越了生命體征的存在與否。一般來說,用臨床死亡來判斷法律死亡既非必要,也不充足。
如果一個病人心臟和肺都在工作,但已經被判定腦死亡,即使臨床死亡還未發(fā)生,也可以宣布法律死亡。奇怪的是,隨著科學知識和醫(yī)學的進步,對死亡精確的醫(yī)學定義反而變得更加問題重重。
死亡的標志,或者是一個動物不再存活的強烈指示包括:
呼吸停止。心臟停搏(沒有心率)。蒼白僵直(英語:Pallor mortis)。通常發(fā)生于死亡后15到120分鐘。尸斑。尸體較低部位的血液沉淀。尸冷。死亡以后體溫的下降。體溫一般會平穩(wěn)下降,直到與環(huán)境溫度相同。
尸僵。尸體的四肢變得僵硬,難以移動或擺動。腐爛。尸體分解為簡單形式物質的過程,伴隨著強烈難聞的氣味虛虛擬死。
心理學上有虛擬死亡這種說法,上面所說的這些算是人的意識流動。
心理學上的虛擬死亡通俗點說就是在人遇到你無法承受的打擊時,離開你所熟悉的環(huán)境,換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在新的地方,你沒有朋友家人,要想活下來,只能靠你自己。舊我的死亡,新我的誕生,這個過程就叫虛擬死亡。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死
3.有關守孝時間的文學常識
《弟子規(guī)》在“入則孝”一章中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意思就是說父母逝世之后,子女應要守孝三年,常常要為父母的離世而感到悲痛不已。要在墳前搭建簡易的住所,杜絕酒肉和一切娛樂活動。這就是“守孝三年”的傳統(tǒng)。
中國古代至少從西漢開始到清朝末年,這種傳統(tǒng)延續(xù)了兩千多年,不過,我們現(xiàn)在廢棄這種傳統(tǒng)已經很多年了,不管什么理由,總之,我們廢棄了。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不論大小官員,不論任何職務,從知道父母喪事那天開始就必須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員膽敢隱瞞父母過世的消息(為了不在官場上人走茶涼嘛),一律罷免官職。這種傳統(tǒng)無人例外,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才可以在喪期工作,這種情況叫做“奪情” 。哪怕張居正這種的人物在萬歷皇帝“奪情”之后,也回家守孝了三個月。
后來想想,為何一定是三年呢?會不會時間太長了?仔細體會一下,其實這里面是有道理的,這種守孝的行為其實是在報恩,報父母的恩。我們常說:“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了”。孩子在三歲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離不開父母(尤其母親),一切都要靠父母,盡心盡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們脫離了“三歲小孩”階段,從嬰兒進入幼兒(可以暫時脫離父母進入幼兒園)了。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離,是為了報這三年的恩。
4.如何應對文學常識中的死知識
文學常識中的"死知識",是指無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記住的知識,死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看上去是知識,卻從來不會考的知識,在文學常識中充斥著大量的此類知識,學生記了好多,到不知道這些壓根就不會考。另一類"死知識"是指考試時會考,但無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性記住的知識。
對待死知識,是讓孩子花更少的時間去掌握,因此,我們的學生在做文學常識題時,直接把答案給他們,讓他們抄。打個比方,假設有道填空題,《語文知識地圖》是誰提出來的,你花三個小時又百度又是谷歌又是四處查找,不如直接抄后面的答案--黃保余。
因此,學習文學常識,是要更快地掌握正確答案,然后熟記他,而不是把自己浪費的琢磨答案是什么上。
比如說孩子上高中以后,他還會考的文學常識會考外國文的增多,考什么?很多的時候是考《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個人認為孩子看那本書興趣也不見得大,看了那本書也不見得能答上題。我采用的還是那個笨辦法,直接把歷年考的題我們早就整理完了。你就拿過來,保爾什么性格特點?那段話表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追求?照著答案熟悉一下就成。
但不建議為了考一個知識點,去讓孩子看《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如果孩子真喜歡的話,那跟考試沒關系,那是孩子的愛好到那一步了。
5.古代文學常識
先秦文學有兩源,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
《詩經》分為風雅頌,反映現(xiàn)實300篇 手法牢記賦比興,名篇《碩鼠》與《伐檀》。 浪漫主義是《楚辭》,《離騷》作者為屈原。
先秦散文有兩派,“諸子”、史書要記全。 儒墨道法屬諸子,各有著作傳世間; 儒家《論語》和《孟子》, 墨家《墨子》見一斑; 道家《老子》和《莊子》,法家韓非著名篇。
歷史散文有兩體,分為“國別”和“編年” 前者《國語》《戰(zhàn)國策》, 后者《春秋》與《左傳》。 2、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成就比較高; “樂府雙璧” 人稱贊, 建安文學推“三曹”; 田園鼻祖是陶潛,“采菊”遺風見節(jié)操。
《史記》首開紀傳體,號稱“無韻之離騷”; 班固承續(xù)司馬意,《漢書》斷代創(chuàng)新招; 賈誼雄文《過秦論》,氣勢酣暢沖云霄; “出師”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記》樂逍遙。 辭賦盛行多空洞,張衡《二京》似驚濤。
文學批評也興起,《文心雕龍》真高超。 駢文追求形式美,小說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學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楊盧駱創(chuàng)格律,律詩、絕句要記全。 浪漫詩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難》。
現(xiàn)實主義有杜甫,“三吏”、“三別”不一般。 樂天倡導新樂府,“琵琶”、“長恨”留名篇。
田園詩派有王孟,高、岑詩歌唱邊塞。 中唐李賀多奇麗,賈島“推敲”傳世間。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敗如塵煙。 韓柳古文創(chuàng)新體,《阿房宮賦》唱千年。
唐代傳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傳》。 4、宋代文學 宋代文學詞泱泱,分成婉約與豪放。
柳永秦觀李清照,風花雪月多感傷。 蘇軾首開豪放派,“大江東去”氣昂昂; 愛國詩人辛棄疾,“金戈鐵馬”勢高揚。
三蘇、王曾、歐陽修,繼承韓柳寫文章; 范公作品雖不多,《岳陽樓記》放光芒。 南宋詩人陸放翁,《示兒》猶念復家邦; 人生自古誰無死?后世感懷文天祥。
編年通史第一部,《資治通鑒》司馬光。 《夢溪筆談》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揚。
5、元明清文學 元代散曲分兩種,小令、套數(shù)各不同。 雜劇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關漢卿; 竇娥悲劇傳千古,人物形象最鮮明; 其余三家鄭馬白,還有《西廂》留美名。
明清戲劇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長篇都是章回體,“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齋志異》多流行 尚有短篇擬話體,編訂“三言”馮夢龍。
方苞開創(chuàng)姚鼐繼,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勸天公。
6.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中華古代詩詞文化,源于祭辭,萌于民謠,興于詠志??上ВF(xiàn)存最早文字輯錄詩集僅有《詩經》。繼春秋至戰(zhàn)國衍為騷體,古雅深邃,乃先秦詩文化獨秀一枝。秦亡而漢,樂府興,詩苑萬象更新。入于魏,五言騰踴,尤見“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創(chuàng)建輝煌。魏晉之交,有“竹林七賢”;西晉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東晉更有陶翁。此期間詩歌境界與視野得以拓寬,詠唱愈加膾炙人口。滄海桑田,歲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謝”“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脫穎而出,田園詩、山水
詩,清逸峻秀,齊梁體堪稱獨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為詩之盛世;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曠遠,實為登峰造極!然雖有“詩圣”冠于李杜,猶有群星燦然于千古!詩余有詞,南北朝時已見其零星草色,晚唐興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漸跳脫弦指之間而成跌宕之詠,可謂獨領詩史風騷!詞較于詩,其伸展轉承有余,更見抒情遣懷之酣暢。兩宋之時,詞人千家,而晏柳蘇辛,拔高聳之標。另談及詞牌格律千余,實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繭自縛,遂成填詞之風。詩詞演繹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間文娛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調”勃然而興,終綻放出一代曲賦奇葩。有云:唐后無詩,宋后無詞。概以為,此乃詩詞境界廣義之論;就其狹義而論,未必盡然。明代高啟詩,上有漢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頗具承前啟后之范。嘆青丘,文惹忌諱,險人弄讒,值壯年時罹患腰斬。與其說“唐后無詩”,毋寧說“文字獄”興焉,而后無詩。至于清代,詩人也眾,詩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氣而欠失品格,故精品傳遺者不啻鳳毛麟角。乾隆詩萬余,未見一二傳詠,夫何足論哉!然 風韻氣節(jié)可景仰者,還屬龔自珍、板橋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