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學中醫(yī)學理論心得體會
第一是知識的積累
知識的積累是枯燥的、需要死記硬背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重復來重復去加深記憶的。
知識的積累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說你必須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能對中醫(yī)學有完整的認識,或者說只有等到你把中醫(yī)學的絕大多數(shù)知識掌握了以后,你才能對中醫(yī)學有準確的認識。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第二是實踐中的領悟
如果僅僅是停留在知識的積累上不能超越的話,也就是說不去實踐的話,知識就只能是開心辭典了。
領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將知識與對象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幫助你正確的把握對象的所有方面?;蛘咧苯恿水?shù)卣f,領悟是為了讓你把知識更好的放下,這樣才能深入到對象之中去,合二為一。
將知識和領悟兩者統(tǒng)一起來,就有個技巧。
因為知識的積累確實是枯燥的、乏味的。
因此,你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比如我不喜歡教科書,閱讀教科書總是會讓我感覺興趣索然。我通常是看書籍、論文。中醫(yī)學以外的書籍我看得比較多也比較雜,這里我介紹幾部對中醫(yī)學多學科研究有幫助的,如《從混沌到有序》《系統(tǒng)科學》《哥德爾,埃舍爾和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隱纏序》《通向實在之路》……
雖然書籍中的知識介紹得不是那么系統(tǒng),但充滿了作者的思想,很有意義。閱讀完了以后得到的是更加牢固和系統(tǒng)的認識。
中醫(yī)學方面我入門的書籍是《開啟中醫(yī)之門》,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書;劉力紅的《思考中醫(yī)》雖然備受批評但我認為非常不錯,非常適合我;還有傷寒論方面的書籍,以及名老中醫(yī)的著作,等等。
現(xiàn)在我主要是閱讀內經等經典。
論文是我閱讀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論文充滿了作者的思想,是我領悟和靈感的重要源泉。
因為我偏重于中醫(yī)學的基礎理論。所以,我采用的技巧是,樹立起自己的廣泛聯(lián)系的人體模型來。一邊學習一邊構架,并將它動起來——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填充它。我認為等到這個模型樹立起來以后,我對中醫(yī)學基本上就有個稍微完整的把握。當然,應用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只能從別人那里去檢驗模型是否合理。
2.中醫(yī)中藥知識1000字
中醫(y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醫(yī)學為主的醫(y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y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醫(y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fā)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yī)學,韓國韓醫(yī)學,朝鮮高麗醫(yī)學、越南東醫(yī)學等都是以中醫(yī)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
中醫(y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y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fā)展成的醫(yī)學理論體系。
中醫(y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tǒng)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jié)、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藥,是指在漢族傳統(tǒng)醫(yī)術指導下應用的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少數(shù)中藥源于外國,如西洋參。
3.中醫(yī)理論基礎學習心得范文
中醫(yī)是很不錯的學問。
你會問這個問題,肯定是在學習中醫(yī)了??赡苓€是大一,大一學的是中醫(yī)基礎理論。
建議你先學習學習怎么收集資料,多看看微信的中醫(yī)相關的內容。里面很多東西。
學好了,你會吃不完的。并且只要稍微進去了一點,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樂無窮。
中醫(yī)需要星星之火燎原,希望你可以好好學,學習五年,期間找名師跟師,家里人感冒,咳嗽,婦科病等自己用經方。另外不要去堅持要去公立醫(yī)院,在國醫(yī)館和民間有更廣闊的市場。
是個值得從事一輩子的職業(yè)和事業(yè)?,F(xiàn)在制度上越來越好,也是一個希望。
加油。這個心得范文呢,你自己學,自己能夠學好了,你會喜歡上中醫(yī)的。
到時候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會越來越客觀越來越有心得,容易看透人生和世界,看病是個社會的微縮影。
4.2000字左右中醫(yī)跟師心得
跟師心得(一) 中醫(yī)的理論體系發(fā)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y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xiàn)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
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y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y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y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y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yī)院的一些事跡。
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shù)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xù)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y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
在學習中醫(y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y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
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xù)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tǒng)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跟師心得(二) 中醫(y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 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 期盼達到的。
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fā)現(xiàn)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 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yǎng)動手能力。中醫(y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
中醫(y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
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p>
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y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y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jù)。
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
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xiàn)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
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y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
中醫(y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y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
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
5.2000字左右中醫(yī)跟師心得
跟師心得(一) 中醫(yī)的理論體系發(fā)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y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xiàn)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
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y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y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y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y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yī)院的一些事跡。
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shù)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xù)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y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
在學習中醫(y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y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
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xù)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tǒng)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跟師心得(二) 中醫(y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期盼達到的。
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fā)現(xiàn)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yǎng)動手能力。中醫(y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
中醫(y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
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p>
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y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y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jù)。
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
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xiàn)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
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y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
中醫(y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y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
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
6.學習中醫(yī)后的感想8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y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y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里,苦讀了數(shù)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yī)。
有的執(zhí)迷于藥物學里,變成了草藥醫(yī)生,單方醫(y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將中醫(yī)和氣功,宗教混于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y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yī)世家,卻也在醫(y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y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y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y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yī)迷信,節(jié)約后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xiàn)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yī)界方可吸引優(yōu)秀的年輕人,才能發(fā)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tài)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tǒng)掌握中醫(y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y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yī)院校還一頭霧水,愿意重新鉆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后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y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后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秘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y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癥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镜母拍疃际且凰?,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yǎng)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y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yī)學里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yè)。
很多內容,理解以后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醫(y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y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么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么用,現(xiàn)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后會單獨論述??偨Y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y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么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shù)方,一法學透可變數(shù)法。
很多老醫(y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后慢慢理解,對于幼兒學醫(y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yī)的時間并不多,這些規(guī)矩里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y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于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shù)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y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yī)學體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學習,以臨床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yī)各家學術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沒有別的收獲。
我常常說看一個人學醫(y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么書,可以得知八九,也是這個意思。
7.中醫(yī)基礎理論學習心得
古人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按摩,導引,推拿,氣功,食療,藥浴等。其道理都很相近,無外乎疏通經絡,調理氣機。
下面,主要以春季距離說明,中醫(yī)養(yǎng)生的一些方法。
在春季,為少陽相火所住,《易》稱之為巽,風,木,雷。容易產生急躁,易怒,頭暈,目眩,心悸,口苦等癥狀。這些癥狀也正是一些疾病的病因,病原。所以,在情志方面主要預防發(fā)怒。經絡要疏導開。是氣得生?!秲冉洝吩疲捍喝?,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在一些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面按摩是固不可少的??梢远喟磯焊文懡浀难ㄎ粊硎箽獾蒙?。有效穴位:太沖,陽陵泉,列缺,照海。藥物上可以以藥代茶,用枸杞子,菊花,草決明,甘草這四味藥來調養(yǎng)。導引方面可以做“五禽戲”終得猿系,使陽氣生發(fā)。每一節(jié)氣分為三侯,上,中,下三侯可以打坐,使其生長。清代周版的易筋經是現(xiàn)在公認最好的版本。在飲食方面,吃一些當令的食物。東方人的食物主要以五谷,蔬菜為主?!拔骞葹轲B(yǎng),五蔬為充,五果為助”。所以在春季應該多吃當令的山菜,野菜。
《素問》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說要預防好傳染性疾病。如2002年的sars就是少陽司天,所得之邪為火邪。今年的甲型流感就是太陰司天,為濕邪。知道大概天氣的屬性,在疾病的傳播上可以起到預防作用。預防藥,如2002年時,主要去火邪,所以預防主要用,板藍根,雙花,連翹,大青葉,白醋等藥物。今天應當以蒼術,藿香,佩蘭,黃芩,八角等藥物為主。
這樣就是中醫(yī)所倡導的,天地人三才制宜的養(yǎng)生方式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