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guān)于司馬遷的文學(xué)常識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xué)習(xí)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xué)《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xué)《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fēng)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yīng)了當(dāng)時社會的需要。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xué)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jīng)過和著書的抱負(fù),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的《史記》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前87?),字子長,他的《史記》在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開創(chuàng)了中國紀(jì)傳體史學(xué),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傳記文學(xué)。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
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xiàn)實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從四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贊揚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層人物;描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dāng)高的文學(xué)價值。它的藝術(shù)性首先表現(xiàn)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tǒng)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
《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莊諧有致,又富于變化的語言風(fēng)格。《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2.太史公自序 知識總結(jié)
《太史公自序》知識點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其指數(shù)千 2.失之豪厘 3.天人之際,承敝通變
4.扶義俶儻,不令已失時 5.故長于風(fēng) 6.弗敢闕
二..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使復(fù)典之,至于夏商 2.無澤為漢市長
3.不得與從事 4.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5.則學(xué)者至今則之 6.遷俯首流涕曰
7.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8.先人有言
9.小子何敢讓焉 10.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11.是非242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12.余所謂述故事
13.夫《詩》《書》隱約者 14.維我漢繼五帝末流
15.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 16.則文學(xué)彬彬稍進
17.《詩》《書》往往間出矣。
三.找出活用詞并說明用法.,解釋意義.
1.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 2.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
3.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4.則學(xué)者至今則之
5.忠臣死義之士 6.上明三王之道
7.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
8.撥亂世反之正
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0.整齊其世傳 11.孫子臏腳
12.著十二本紀(jì),既科條之矣, 13.整齊百家雜語
四.解釋實虛詞
1.使復(fù)典之 2.紹重黎之后 3.世序天地
4.司馬氏去周適晉 5. 維我漢繼帝末流
6.惠王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7.以其地為河內(nèi)郡 8.耕牧于河山之陽
9.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南略邛,還報命
10.遷適使反 11.不韋遷蜀
12.且夫孝始于事親 13.爰及公劉
14.汝其念哉 15.諸侯害之,大夫壅之
16.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17.是故禮以節(jié)人 18.察其所以
19.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20.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21.垂空文以斷禮義 22.禮樂作焉
23.猶不能宣盡其意 24.墮先人所言
25.欲遂其志之思也 26.俟后世圣人君子
27.不得通其道也 28上記軒轅,下至于茲
29.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30.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
五.翻譯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請注明)
1.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2.藏之名山
3.紹重黎之后,使復(fù)典之
4.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5.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6.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7.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南略邛,還報命
8.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起廢,論《詩》《書》,則學(xué)者至今則之
9.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10.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11.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12.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13.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14.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15.則文學(xué)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
16.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推三代,錄秦漢
17.是余之罪也夫
3.關(guān)于司馬遷的文學(xué)常識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馬遷10歲開始學(xué)習(xí)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xué)《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xué)《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fēng)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yīng)了當(dāng)時社會的需要。
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xué)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jīng)過和著書的抱負(fù),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的《史記》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前87?),字子長,他的《史記》在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開創(chuàng)了中國紀(jì)傳體史學(xué),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傳記文學(xué)。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
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xiàn)實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從四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贊揚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層人物;描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dāng)高的文學(xué)價值。它的藝術(shù)性首先表現(xiàn)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tǒng)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 《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莊諧有致,又富于變化的語言風(fēng)格?!妒酚洝返恼Z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4.了解《史記》文學(xué)常識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jì)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1]“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jì)(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后世史學(xué)和文學(xué)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chuàng)的紀(jì)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rèn)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xué)著作,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
劉向等人認(rèn)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xué)雙壁” 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芝川鎮(zhèn))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 司馬遷《隋書·經(jīng)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fēng)俗和經(jīng)濟生活。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
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guān)入監(jiān)獄,并處以宮刑(當(dāng)時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后當(dāng)了中書令。
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短饭孕颉罚骸罢劄樘饭?,仕于建元元封之間。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建元五年),10歲,在夏陽耕讀。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年十歲,則誦古文?!?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11歲。
竇太后死,漢武帝罷黜黃老之言,發(fā)動尊儒。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2歲。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xué)。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
從孔安國學(xué)《尚書》,從董仲舒學(xué)《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20歲,開始外出游歷,回長安后,為漢武帝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jīng)?、崆峒,又奉使巴蜀?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36歲。
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到泰山參加封禪。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38歲,正式做太史令,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42歲,《太初歷》完成,開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47歲,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
(不過《史記》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獄的時間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太始元年),50歲,漢武帝改元大赦。司馬遷出獄后當(dāng)了中書令。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55歲,《史記》全書完成。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xué)觀念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并非承認(rèn)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guān)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guān)鍵,探求出歷史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愿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
《隋書·經(jīng)籍志》說:“談乃據(jù)《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
5.史記的文學(xué)常識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
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
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dāng)?shù)孛麆俟袍E很多。
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
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歲終?,F(xiàn)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南門外,位于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xué)習(xí)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fēng)俗,采集傳說。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xué)影響深遠.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jīng)過和著書的抱負(fù),為歷代傳頌。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妒酚洝肥且徊控灤┕沤竦耐ㄊ?,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jì)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
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jì)》、《武帝本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dāng)廣泛。
當(dāng)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rèn)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
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yán)肅認(rèn)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nèi)容豐富。
《史記》的寫作 《史記》是一部縱橫古今數(shù)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史學(xué)家艱苦勞動的產(chǎn)物。
對司馬遷而言,首先是秉承遺命,繼續(xù)先祖的太史事業(yè)。他的父親司馬談早就打算編寫一部史書,但是,這個愿望未能實現(xiàn)。
臨終司馬談囑咐兒子:“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fēng),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xué)者至今則之。
自獲鱗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記,這是延續(xù)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業(yè),作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后,父親的遺命總是在司馬遷的耳際回旋著:“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時代也提出了構(gòu)建新的歷史文化文本的內(nèi)在要求——?“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
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
《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瑞符,封建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為了寫作,司馬遷可以說耗盡了畢生精力。撰寫史書,需要大量收集材料。
《史記》的取材極其廣泛,一是文獻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紀(jì)》、《春秋》、《國策》、《楚漢春秋》等數(shù)十種。二是交游所得。
司馬遷一生交游很廣,彼此過從往來,也獲得了許多極珍貴的史料。三是實地采訪。
司馬遷二十歲即四處游歷,行程幾乎達到西漢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遺跡,聽到了好些古代的軼聞,這也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歷史材料寶庫。在游歷的過程中,司馬遷還特別注意金石碑刻的記錄,開創(chuàng)了運用。
6.《史記》的文學(xué)常識
史記》概要《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妒酚洝肥侵袊糯钪墓诺涞浼唬c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jì)、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jì)傳體通史。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