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京劇的知識
京劇是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
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有譚鑫培、梅蘭芳大師等。
京劇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遺產目錄。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qū),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瞻嗔鲃有詮?,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京劇行當?shù)膭澐?,除依?jù)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yè))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丑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xiàn)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xiàn)的,而是根據(jù)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yè)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夸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擴展資料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fā)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xiàn)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征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2.京劇知識的簡介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
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yōu)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tǒng),所以京劇也稱“皮黃”。
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tǒng)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shù)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xù)編寫出來的。
京劇較擅長于表現(xiàn)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zhí)祝┢咝校院髿w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
3.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京劇中包含多少種角色,僅僅是臉顏色的不同嗎?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
他們的區(qū)別,當然不僅僅是臉顏色的不同。下面小編就詳細地給各位解釋一下。
先講生行,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還有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其次說旦行 簡稱“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再說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其中,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第三是凈行,簡稱“凈”,亦叫花臉。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并不干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
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第四個講講末行 簡稱“末”。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最后講丑行 簡稱“丑”。劇中丑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qū)別。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
根據(jù)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4.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生旦凈丑 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
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際,開始創(chuàng)立,而到清初以后才算得是成熟。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丑。
另外,有的行當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個行當?shù)穆晿芳记?、身段工架乃至化妝服飾等各種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規(guī)則,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xiàn)力和獨特的形式。行當?shù)膭澐质菄栏竦?,生旦凈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guī)范。
但從演員掌握和運用行當?shù)慕巧f,又是靈活的,可以專上一行,也可以兼及其他。 生 生是戲曲表演行當?shù)闹饕愋椭?,除凈、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稱為生行。
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點,大致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
因戴髯口,又稱須生,俗稱胡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
比如說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云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
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處。音色運用上有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tǒng)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昆曲和皮簧系統(tǒng)劇種多用之。
動作造型的基調是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折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唱、念、做諸功并重。如昆曲《柳蔭記》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昆曲特有的行當,又分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中的李白等。
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白羅衫》中的徐繼祖。 窮生,即扮演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彩樓記》中的呂蒙正、昆曲《繡襦記》中的鄭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諸功并重。如《群英會》中的周瑜、《連環(huán)記》中的呂布。
武小生,年輕的小將。如京劇《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岳家莊》中的岳云,《九龍山》中的楊再興。
武生,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將。
如京劇《挑滑車》中的高寵、《長坂坡》中的趙云等都屬長*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打翻滾的勇猛熾烈見長。
如京劇《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都屬短打武生。 旦 旦是戲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統(tǒng)稱。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類。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
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諸功兼?zhèn)涞攸c在唱功上。
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蕩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與正旦相對照。
造型要求嫵媚清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秀麗靈巧。梆子系統(tǒng)劇種稱小旦,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姣、《少華山》中的殷碧蓮、《梵王宮》中的耶律含嫣等。
貼旦,南戲和北雜劇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示性格特征。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
昆山腔兼扮兒童和門子。漢劇、粵劇都有貼旦,是花旦的異稱。
閨門旦,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
清代昆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
梆子系統(tǒng)劇種《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tǒng)劇種《二度梅》中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但分屬小旦和貼旦,不另行。京劇的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為主,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后吸收昆曲有大家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分刀馬旦和武旦兩類。
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孫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昆曲《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
漢、粵、湘等劇種稱老旦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
常常濃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刁兇惡的人物,如《鐵弓緣》中的茶婆、《朱痕記》中的嬸娘。川劇稱為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如《迎賢店》中的店婆、《御河橋》中的宜母等。
凈 凈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臉上勾勒臉譜,音色宏亮,表現(xiàn)性格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都是花臉扮裝。
凈是表現(xiàn)正面人物的,但有時也表現(xiàn)反面人物。如《千金記》中的項羽、《。
5.關于京劇的知識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4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京劇自產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瞻嗍侵秆莼照{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于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后,一批漢戲演員陸續(xù)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xiàn)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戲。由于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后,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照{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yǎng),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么?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于表現(xiàn)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wěn),節(jié)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于抒發(fā)沉郁、悲憤的情懷。
戲曲小知識
1.著名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間捐獻的飛機命名為?
答:香玉劇社號。
2.豫劇的音樂結構屬于?
答:板腔體。
3.請說出豫劇五大名旦及其一個代表劇目?
答:常香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陳素真,《宇宙鋒》、《春秋配》;崔蘭田,《桃花庵》、《秦香蓮》;馬金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閻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獲“梅花獎”的演員是誰?
答:湯玉英。
5.戲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劇的武戲鑼鼓經有哪些?
答:四擊頭、緊急風、小四擊頭、馬腿、串子等。
7.豫劇《跑汴京》還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風》或《對繡鞋》
8.什么是戲曲中的叫板?
答:演員在起唱前對鼓師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蒼娃”屬于什么行當?又稱什么?
答:丑行;又稱“三花臉”。
10.豫劇《花木蘭》的編劇是誰?
答:陳憲章。
想知更詳細可登錄以下網站
參考資料:/C.htm
6.能介紹一下京劇的角色和特點
京劇起源 京劇形成到底多少年 京劇形成到底多少年? 有兩種說法:150年或200年。
在戲曲史界,尤其在群眾中有些爭議,但此較準確的應是150年。一個劇種形成的時期,當然不能像商店開來那樣確切,應該說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舉辦徽班進京200年的紀念會,許多人因此認為這就是京劇形成已有200年的證明。其實徽班進京與后來的京劇形成雖有密切關系,卻是兩個同的概念,打個粗淺的方,嬰兒的年齡應該從他降生的時候算起,不能把他從受孕以及在母體中的那段時間算在內。
既曰形成,就得有個比較科學的界定。徽班進京與京劇形成的區(qū)別即在于此。
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產物。但在形成過程中,漢調實占重要位置。
嚴格地說,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后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徽班則是融會徽漢二調演員同臺演出的"載體"。因此專家有謂:班曰徽班,調曰漢調。
沒有徽班,漢調演員無所依附,京劇很難形成。但是沒有漢調演員,只有徽班,缺乏后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照樣無法形成京劇。
三慶徽班在1790年進京,只是載體出現(xiàn)的標志,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所以我們不能含糊地說京劇已經形成200年。
漢調演員最早進京的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以演關羽戲蓍稱,大約在1800年左右,曾春臺徽班20年,但作為漢調演員,畢竟單槍匹馬,影響并不廣泛。大批漢調演員陸續(xù)進京,約在1820-1832年之間,蓍名者有王洪貴,李六,龍德云,譚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勝。
這些漢調演員與徽班中的演員同臺演出,徽調演員演的多為二黃,高潑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演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后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于漢劇,例如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于漢劇。
也有部分劇目源于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志》等),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進京,只是出現(xiàn)了產生京劇的載體;二,漢調演員進京后搭入徽班,與徽班演員同臺演唱,互相影響,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漸變?yōu)橐粋€皮黃系統(tǒng)的新劇種,但漢劇的劇目,聲腔,實為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所以漢調演員入京,實為產生京劇的重要步驟,沒有這一步,只有徽班,談不到產生京?。蝗?,大批漢調演員進京是在1820年以后,又經過將近20年的融合,醞釀,京劇才逐步形成。
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這就是我們認為京劇形成約為150年的歷史根據(jù)。
另外還有一個佐證,就是第一部京劇劇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問世的署名觀劇道人所著的《極樂世界》,其凡例中有這樣的話:"二黃之尚楚音,猶昆曲之尚吳音,習俗然也。今將以悅京師之耳,故概用京音。
間有讀仄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為謬妄。"可是:一,京劇主要尚楚音《即漢調》,不是尚徽音。
二,由漢調演化為京劇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京音化《當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極樂世界》出現(xiàn)以前,并無京劇劇本。
因此界定京劇形成的時間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客觀實際的。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xiàn)出大量的優(yōu)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云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形成與傳播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qū),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瞻嗔鲃有詮?,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稉P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
"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
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xù)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
7.介紹一下關于京劇的一些常識謝謝
京劇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即所謂的“皮黃腔”。
關于這兩大聲腔的由來、形成與發(fā)展,在此不作考證和論述,僅就傳統(tǒng)京劇唱腔的特點及作用做一介紹。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黃”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結構、旋律模式和調性特征。
那么,它們的主要特點和作用是什么呢?在這里,我們以老生唱腔為例,將“西皮”和“二黃”的主要特征簡單作一描述和比較。 在旋律發(fā)展中,由于“西皮”跳進音程較多,整體音區(qū)偏高,其調式多以“宮”調式為主,因此,其旋律色調明亮、華麗、尖銳,用平緩節(jié)奏處理時,多表現(xiàn)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jié)和愉悅的人物情緒。
用輕快或強勁節(jié)奏處理時,多表現(xiàn)熱烈、激烈的戲劇場面和活潑、激動的人物情緒。相比之下,“二黃”則以級進音程為主,整體音區(qū)偏低,其調式多以“商”調式為主,其旋律的色調暗淡、凝重、平靜,節(jié)奏緩慢時,多用來表現(xiàn)壓抑的悲劇情節(jié)和憂郁的人物情緒;節(jié)奏強勁時,多表現(xiàn)壓抑、悲壯的戲劇場面和凄楚、悲憤的人物情緒。
另外,"西皮"和"二黃"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顯的不同?!拔髌ぁ钡娜氤恢迷谌跖模ㄈ?/4節(jié)拍時,在弱拍入唱;4/4節(jié)拍時,在次強拍入唱)。
“二黃”的入唱位置在強拍(任何節(jié)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強弱關系時而模糊又時而清晰,增強了節(jié)奏的不穩(wěn)定感和旋律的流動感,因此,西皮唱腔總是給人以婉轉流暢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強拍入唱,強弱關系比較明確,節(jié)奏扎實、穩(wěn)定,增強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黃唱腔總是給人以沉靜、悲涼之感。
當然,這些只是它們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況的各種特殊處理也是存在的。 在京劇唱腔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其聲腔不僅派生了反調“西皮”和反調“二黃”,還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劇種腔調,如[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娃娃調]、[漢調]等。
由于這些外來腔調在保持其原有結構和調性特點外,其旋律風格都不同程度地與“西皮”、“二黃”相近或相融,特別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別相同于“皮黃”,故習慣地把這些強調分別歸入“皮黃”列之中,如[西皮南梆子]、[西皮娃娃調]、[二黃四平調]、[二黃漢調]等。 談到聲腔的作用,不能不談及到節(jié)奏的運用。
京劇唱腔的節(jié)奏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即由“板式”來確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節(jié)拍)、[慢板]、[三眼](4/4節(jié)拍)、[流水]、[快板](1/4節(jié)拍)、[散板]、[搖板](自由節(jié)拍)等。
[原板]為基礎(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礎上演化而來,如[慢板]、[三眼]是將[原板]的旋律和節(jié)奏進行加倍擴充,再根據(jù)唱詞、情緒和速度的需要來豐富旋律和節(jié)奏,使唱腔旋律更加豐滿、華麗;而[流水]、[快板]則是將[原板]的旋律和節(jié)奏進行收縮,再根據(jù)唱詞、情緒和速度的需要來簡化旋律和節(jié)奏,使唱腔旋律和節(jié)奏更加簡練樸實,增強了力度;又如[散板]、[搖板]是將[原板]的旋律和節(jié)奏根據(jù)唱詞、情緒和速度的需要來自由伸展或緊縮,增強了唱腔表現(xiàn)力和戲劇效果。 象其它類型的音樂一樣,節(jié)奏越是緩慢,情緒越是趨于平穩(wěn)、優(yōu)雅,反之則越是活潑、激動。
不同的板式與不同的聲腔有機搭配,則產生不同的戲劇效果。 京劇的聲腔與板式進行各種有機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劇唱腔體系。
分析京劇唱腔的表現(xiàn)功能,大致歸類為三種,一是抒情性,二是敘事性,三是沖突性。 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關》中伍員唱段 [二黃慢板]“一輪明月照窗前”和《貴妃醉酒》中楊貴妃唱段[二黃四平調慢板]“海島冰輪初轉騰”。
而腔少字多則用于敘事性唱段,如《鳳還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應當隨母親鎬京避難”。而第三種“沖突性”唱腔之所以單獨歸為一類,是因為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在京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間產生戲劇沖突時進行激烈的對唱或聯(lián)唱唱段。
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與鐵鏡公主的對唱[西皮快板]“非是我這幾日愁眉不展”。 京劇臉譜的描繪著色方式 -------------------------------------------------------------------------------- 京劇臉譜的描繪著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是用手指將顏色揉滿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紋理輪廓,是一種像真性的臉譜。京劇《三國演義》戲中的關羽所揉的紅臉,是按照小說、評書所描述的關羽面容而設計的,表示關羽面如重棗,臥蠶眉,單鳳眼和七星痔。
勾臉:是用毛筆蘸顏色勾畫眉目面紋,填充臉膛色彩,成為五光十色的圖案。 有的貼金敷銀,華麗耀炫,光彩奪目。
京劇《西游記·金錢豹》中的金錢豹即用勾臉,臉膛貼金,腦門上勾豹頭形花紋,臉蛋上勾金錢圖形,成為一種復雜的花臉,用以表示豹的兇猛。 "勾臉"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如上所述,代表臉譜的一種類型,另一種是指在臉上勾畫臉譜的手法,在臉上畫勾、抹、破各種類型的臉譜時都用筆來勾畫,揉臉的眉目面紋也常用筆來勾,因此勾臉也就成為在臉譜上勾畫臉譜的通稱。
抹臉:是用毛筆蘸白粉把臉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這一類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種飾偽性臉譜,又稱粉臉?!度龂萘x》的曹操在京戲中是奸雄,用大白粉臉,臉上。
8.京劇各行當中代表人物的資料
一、生行1、老生:程長庚(1811~1880),名椿,譜名程聞檄,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進京后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yōu)榫﹦〉氖坏旎酥弧?/p>
曾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他曾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板。
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他腹笥淵博,能戲300余出,他與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并稱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長庚名列"三鼎甲"之首。
被稱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2、小生:姜妙香(1890-1972)名汶,字慧波,又字靜芳。
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幼年從田寶琳習青衣,出師后常與王鳳卿、賈洪林同臺合演。
后因病嗓音轉暗,遂拜馮慧林、陸杏林為師,改習小生。演戲認真,一絲不茍。
《四郎探母》之楊宗保巡營一場,一般只唱兩句搖板,姜恪守成規(guī),堅持唱足整段“娃娃調”,后來演唱者也競相仿效。長期為梅蘭芳配戲,其小生腳色均有姜充任,如紅樓戲中之賈寶玉、《玉堂春》之王金龍、《白蛇傳》之許仙等,配合嚴密,默契很深,為梅的得力助手。
愛好繪畫,以擅畫牡丹著稱。為人正直,有“姜圣人”之譽。
系中國共產黨黨員。3、武生:蓋叫天 (1888—1970)京劇演員。
原名張英杰,號燕南,河北高陽人。幼入天津隆慶利科班,習武生,后改習老生。
倒嗓后仍演武生。長期在上海一帶演出。
入天津隆慶和科班學武生和老生。他繼承南派武生創(chuàng)始人李春來的藝術風格,兼收京劇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藝術的長處,并借鑒武術,仔細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無實自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力。
他擅演全部《武松》及《一箭仇》、《惡虎村》、《垓下之戰(zhàn)》等戲,有“江南活武松”之譽。有影片《蓋叫天的舞臺藝術》、《武松》和已出版的有關記錄其藝術經驗的《粉墨春秋》一書。
二、旦行1、老旦:龔云甫(1862—1932)近代京劇演員。名瑗,一說名世祥,北京人。
早年業(yè)玉器行工人,因愛好京劇由票友加入四喜班拜孫菊仙為師,先演老生;后又拜熊連喜為師,改演老旦。唱腔新穎,做功細膩,富于創(chuàng)造。
1900年后成名。能以老旦唱大軸,創(chuàng)過去未有之先例。
原學玉器手藝,因酷愛京劇,開始在南宮園華蘭習韻票房學唱老生,后拜劉桂慶為師,搭入鴻奎班。又受孫菊仙提攜進入四喜班,師從熊連喜改唱老旦。
后又參加楊小樓、梅蘭芳各班。他的唱、念講究音韻,嗓音清脆蒼勁,行腔悠揚婉轉,抑揚頓挫,起落有序。
《釣金龜》、《行路訓子》、《徐母罵曹》、《斷太后》、《打龍袍》等是他經常上演的劇目。自他開始,老旦成為一個獨立的行當,改變了郝蘭田、譚志道時期老旦兼演老生和丑的規(guī)定,使者旦的唱腔、念白和身段逐漸規(guī)范化,具有獨特的風格。
宗其藝者有趙靜塵(臥云居士)、文亮臣、李多奎等。2、青衣:程硯秋(1904-1958),男,京劇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
程硯秋原名承麟,滿族。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出生在1904年1月1日,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時;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
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后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云習花旦,后發(fā)現(xiàn)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云。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
十一歲登臺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朱砂痣》等戲。
3、花旦:荀慧生(1900~1968)男,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荀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祖籍河北東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與余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云、譚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
誕辰:1900年1月5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農歷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4、武旦:尚小云,名德泉,字綺霞;行二。
祖籍河北南宮縣,1900年1月7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生于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場大院。平南親王尚可喜十二世孫,屬漢軍鑲藍旗。
父尚元照生三子:長子尚德海,次子尚德泉(小云),三子尚德祿(即小小云)。1966年“文革”開始,受到迫害沖擊。
1976年4月19日,農歷丙辰年三月二十日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享年76歲。幼年曾隨李春福學老生,是為“把手徒弟”。
1907年進入“三樂社”科班(后改名“正樂社”),藝名“三錫”,先習武生,又學花臉。其后因師輩們見其扮相秀麗、英俊,逐讓他改學旦行,師從青衣名家孫怡云,便改藝名為“小云”。
5、刀馬旦:梅蘭芳(1894~1961),。
9.京劇的基本常識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yǎng)。
“角色”:傳統(tǒng)戲曲中,根據(jù)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并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yè)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fā)“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后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yè)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yè)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