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義,思想和理論有什么區(qū)別
主義: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視為實現不同目標的不同方法。
若于政治理論中,冠以“主義”此一后綴,往往具有“思想、運動、體制”三種互為相關之內容。思想:一般也稱“觀念”,其活動的結果,屬于認識。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
思想也是關系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體現。理論:理論是指人們關于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
(也常用于“辯論是非、爭論和講道理”,作為動詞使用。) 拓展資料 主義 基本解釋某種特定的思想、宗旨、學說體系或理論;對客觀世界、社會生活以及學術問題等所持有的系統(tǒng)的理論和主張。
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某一(特定)人或物所特有之行為方式、作風 自由主義一定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體系。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由導師、學派或教派提出的認為正確并且支持的事物 達爾文主義政府決定作為它的行動或政策基礎的施政方針,尤指國防關系方面的。
門羅主義 引證解釋謹守仁義?!兑葜軙ぶu法解》:“主義行德曰元?!?/p>
孔晁 注:“以義為主,行德政也?!睂κ虑榈闹鲝?。
《史記·太史公自序》:“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薄独蠚堄斡洝返谑换兀骸捌湫艔恼撸伦允看蠓?,上亦至將相而止,主義為逐滿 。”
猶主旨,主體。梁啟超 《與林迪臣太守書》:“ 啟超 謂今日之學校,當以政學為主義,以藝學為附庸?!?/p>
以解釋詞義為主。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論小學書流別》:“世人分別小學書,謂《爾雅》主義,《說文》主形,《切韻》主音,是固然矣?!?/p>
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學說或思想體系。丁玲 《韋護》第三章六:“你不是很討厭我信仰的主義嗎?為什么你又要愛我?” 如:虛無主義;達爾文主義。
一定的社會制度或政治經濟體系。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思想作風。如:自由主義;主觀主義。
基本含義 最高理想和準則 某某主義指以某某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比如拜金主義是把追求金錢作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則,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金錢;極權主義是把追求權力的最大化作為最高準則;自由主義是把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社會主義是把社會團體的價值和利益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馬列主義就是把馬列理論作為最高理想和行為原則;無政府主義就是把無政府狀態(tài)作為最高理想和行為原則。
思想 基本含義 人類的任何思想——思考所遵循的范式,都是從自己的認知格式中誕生出來的。如同外在世界中物質的反應與變化最終必定會以某種的形態(tài)呈現出來一樣,人之心智里運轉的信息內容,也會以類似于外在物質形態(tài)之信息內容架構,被儲存或傳遞。
在心念思維中,經由思考之后,信息內容所凝結的架構或范式,為思想。一門學科,就提供了許多的思想——鎖定信息的架構,這些思想都來自前人的總結與歸納。
如果“進入”了這門學科的研究,那么,就得依照他們的范式來進行推理與演算——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或處理事情。也就是說,所應用的每一范式,都是通過前人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才能得以完善與定型的。
如,數學里的每一個公式都是經過多次的演算與考驗才能得以保全,物理學中的每一個定理都是經過實際的考證才能得到保留,科學上的真理總是要得到求證才能讓人信服,等等。(1)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輸入人的大腦后,經歷一個包括采集、整理、匯總、分析、判斷等細節(jié)得出一個成型結論的復雜過程,形成的一種可以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意識。
(2)[Thought]∶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通過感覺得來而儲存在大腦的東西稱為“記塊”,記塊被生物鐘的提示功能提取并暫時存在思維中樞的結果叫“憶塊”,憶塊被定向組合得來的東西叫“思塊”,思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思維”或“思想”或“思考”。
在大腦里進行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思塊叫“腦語”(又叫“思想”等),通過語言和行為等方式將自己的思塊表達出來分別叫“嘴語”(又叫“口語”)和“行為”(或叫行動),嘴語和行為合稱為“能塊”,能塊就是一個人能力的表達。思塊沒有社會價值,但是它決定了你的大腦內的知識儲存的狀況,所以它同時決定了你的能塊的發(fā)揮,一個人聰明與否,就是由能塊決定的。
(3)用現代科學進行解釋就是:思想是大腦細胞的活動,大腦細胞的活動產生電流,電流產生電磁場,電磁場對其場范圍之內的物質的電子發(fā)生作用,從而改變物質電子的變化,進而促進物質的改變。(4)說文解字:“思”者,上為“田”,下為“心”,“心之田”;“想”者,上為“相”,下為“心”,“心之相”。
思想如何,你對事物的判斷就如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理論 【基本解釋】 理論是指人們關于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理論是指由若干人(一人往往不能)在長期內(數年或數十年,一年半載等短期不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專業(yè)知識的智力成果(分領域)。
該智力成果在全世界范圍內,或至少在。
2.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到底誰對誰錯
看你的信仰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并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于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法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于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yōu)楠毩⒌拇嬖?,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于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chuàng)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里,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斷、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3.學習過哪些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黨的基本知識是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于黨的建設學說的基本道理。這些道理,是建設一個真正無產階級政黨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作為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所必須掌握的最起碼的常識。黨的基本知識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黨的性質、黨的根本宗旨、黨的指導思想、黨的綱領和路線、黨員的權利與義務、黨的組織制度和原則、黨的紀律、黨的團結、黨的優(yōu)良作風、黨的領導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性質---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4.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qū)別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qū)別在于物質和精神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
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拓展資料: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
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里關于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于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qū)別于其它生命意識。
5.求西方哲學史論文
試論西方哲學中的“常識”概念 摘要:“常識”是西方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它具有普遍性、直接性、明晰性的品格,其涉及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實踐哲學的各個方面,因此成為西方哲學中被經常討論的話題。通過對常識概念的界定,并結合對英國古典經驗主義、蘇格蘭常識哲學和批判的常識主義等的,系統(tǒng)闡明常識概念在西方哲學中的意義、地位和作用,加深對西方哲學中常識概念的理解,以彌補我國學界在相關方面的不足。
; ;;;;;;關鍵詞:常識;英國經驗主義;蘇格蘭常識哲學;批判的常識主義; ;;;;“常識”是西方哲學中經常被提到的一個概念,它具有特定的含義和學術價值,但在我國的西方哲學研究中卻很少論及。究其原因似乎很簡單:常識是通俗和膚淺的,而哲學是思辨和深奧的,因此常識不是哲學研究的恰當題目。
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事實上,西方哲學不論在普遍的抽象概念上,還是在具體的理論上,都對常識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本文將根據西方哲學的對“常識”概念作出分析,闡明它在西方哲學中的意義、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學界同仁的注意和興趣。; ;;;;;;;;;;;;;;;;;;;;;;;;一;“常識”概念及其哲學定位; “常識”一詞的是common;sense;(拉丁文sensus;communis)。
它在哲學上主要有兩個用法(不排除還有其他用法):;一是著重于該詞組中sense一詞的“感覺”之意,指與肉體的視、聽、嗅、味、觸五種“外部感覺”不同的“內在感覺”。它是人心中普遍具有的能夠將五官感覺區(qū)分開來,或對它們進行統(tǒng)合,以形成對象的整體意識的能力或官能;“常識”的另一用法著重于sense;一詞的“理智”、“智慧”之意,指人們行事時通常具有的理智能力、見識和判斷等。
前一用法往往與心理分析聯系在一起,成為哲學討論的心理內容。比如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普洛塔戈拉的感覺論時認為,雖然每一種感覺都有其特定的對象(如視覺的對象是顏色,聽覺的對象是聲音),但也有一些原始的可感對象(如運動、靜止、形狀、大小、數目等)是與各感覺的“共同性質”有關的。
他將這些“共同性質”稱作“常識”(這里用common;sense;的直譯“共同感覺”更為合適),它是人心中“統(tǒng)合”各種感覺材料的能力。“常識”的這一用法比較局限,在哲學上的也較小。
“常識”的另一用法則有比較廣泛的哲學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常識可以作為一種有約束力的信念原則,在與、道德、等有關的; 實踐哲學中起規(guī)范和準則作用;另一方面,常識與西方哲學的認識論有密切聯系,即它表現為一種特定的認識能力和知識形態(tài)。不論上述的哪一方面,常識都可以用判斷或命題的形式表示出來。
于是,在哲學的意義上,常識可以被定義為:“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可以用判斷或命題來表示的知識或信念。”; ;;;;在哲學上,常識有如下特性:; ;;;;(1);普遍性。
因為常識是一切理智正常的人都有的,所以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或共同性。這種普遍性不是理論概括和抽象意義上的,而是人們的普遍“同意”意義上的。
因此,人們常將這種普遍性與“普通的”(ordinary)或“通俗的”(vulgar)等同起來。正因為常識的普遍性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相聯系,所以它的普遍性又是相對的,即它依、地域、生活狀況和相關人群一般知識水平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普遍程度。
但最普遍的常識能為最大多數的人所具有。; ;;;;(2);直接性。
常識不需要推理或證明,它是“直接”被知道的。因為如果它需要通過推理或證明來達到,它就會因普通人不具備思辨推理的能力或因由此引起的爭論和分歧而不能被人們普遍理解和接受。
由于常識的這種“直接性”,它有時被看作是“直覺的”或“本能的”。; ;;;;(3);明晰性。
常識必定是清楚明白的,沒有任何疑義和含糊,否則它就不可能被人們直接而普遍地接受。因此,常識也往往被說成是“自明的”。
; ;;;;在常識的各特性中,普遍性是最主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常識的直接性和明晰性的根據,因此也更為哲學家們所關注。; ;;;;常識由一系列判斷和命題組成。
在內容上,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最普遍、最基本、最穩(wěn)定、因而也最有哲學意義的常識是關于事物的存在和本質的常識,或者說是常識中關于形而上學本體論的那些方面,它們構成了其他一切常識的基礎。
歸結起來,這些最基本的常識主要有三類,一是關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常識;二是關于具有思想和行為的“我”(自我)存在的常識;三是關于與“我”發(fā)生交往的、與“我”有同樣屬性的“他人”(他我)存在的常識。這些常識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信念被形而上學普遍化和抽象化的結果,它們具有哲學的意義和力度。
由這些最基本的常識出發(fā),可以引出關于的根本法則、邏輯規(guī)則、社會行為和道德準則等各方面的普遍常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為人類的生存、交往和發(fā)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信念和準則。; ;;;;常識所涉及的內容十分重要,對此幾乎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家會否認。
艾耶爾說:“哲學家沒有權利輕視關于常識的信念。如果他輕視常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