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的文學常識
1、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
3、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4、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于《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并稱為“四書”。
5、孟子的主要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2)《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3)《王顧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子
2.孟子的文學常識
1.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zhàn)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馑际钦f,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2.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3.易子而教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熬?,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4.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和天下的統(tǒng)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5.哲學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于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煉,然后才能得之。
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3.孟子以及孟子的相關知識和文學嘗常識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于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
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
后世追封孟子為“亞圣公”,尊稱為“亞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孟子》“四書 ”之一。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
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
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與我所欲也文學常識5個
常識一:“魚,我所欲也”是《孟子》里面的一個片段里開頭一句話.常識二:《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軻的著作,被宋代朱熹列入“四書”之中.常識三: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中.常識四:宋代朱熹所列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后世科舉必讀物.常識五:儒家學派之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有很多學派如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號稱“百家爭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