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中銘說序表各是什么意思啊
銘說序表這四種都是古文的文體。
銘:指鑄、刻或?qū)懺谄魑锷嫌浭錾?、事跡或警誡自己的文字:如墓志銘、座右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
說:是古文的一種文體。與現(xiàn)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如《師說》。
序: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nèi)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表:指的是封建時代一種公文文體。即臣子寫給君主呈文。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和陳說政治的請求和愿望。表內(nèi)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如《陳情表》。
2.文言文常識:禁中
禁中:
1、禁令所及范圍之內(nèi)?!赌印ぬ柫睢罚骸坝心洳谎匀怂鶔恫卦诮姓邤??!?/p>
2、指帝王所居宮內(nèi)?!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于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漢書·孔光傳》:“上于是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光……皆引入禁中,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睗h蔡邕《獨斷》卷上:“漢天子正號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漢蔡邕《獨斷》卷上:“禁中者,門戶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碧仆醪g《蕭駙馬宅花燭》詩:“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新唐書·柳芳傳》:“芳始謫時,高力士亦貶巫州,因從力士質(zhì)開元、天寶及禁中事,具識本末。”清昭連《嘯亭雜錄·癸酉之變》:“大內(nèi)太監(jiān)多河間諸縣人,有劉金、劉得才等,其家即素習邪教者,選入禁中,遂與茶房太監(jiān)楊進忠等傳教?!?/p>
3.文言文記銘說表的文學常識
說: 一種文體,通過發(fā)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說,也稱雜說。 是一種文體說這種文體很象現(xiàn)在的雜文或短篇的小論文。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早期的“說”是謀臣向君主獻計獻策的“說辭”,要求深入淺出,生動婉轉,多借助比喻、傳說、寓言等來增強說服效果。后來“說”體由口頭轉向書面,演變成闡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體,形式自由活潑,帶有雜文、雜感性質(zhì),或側重記敘,或側重議論。一些接近于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采用“論”這種體裁。如《愛蓮說》《捕蛇者說》《馬說》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記: 描寫事物的書、文章或文體志 也是古代文體一種 有“志”的意思:~載。~述。筆~。雜~。旅游~。大事~?!对狸枠莮》。
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4.文言文常識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shù)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guī)模使用時,統(tǒng)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jīng)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jīng)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學習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語言、語法和文學功底。
5.文言文的基本常識
文言文結構(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p>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句數(shù)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nèi)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p>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diào)。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
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p>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p>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p>
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
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
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