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卡福利网站|中文字幕在笑第一页|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久久精彩视频免费观看

  • <abbr id="lczsv"></abbr>
    <blockquote id="lczsv"></blockquote>

    <track id="lczsv"><table id="lczsv"><nobr id="lczsv"></nobr></table></track>
    • 古書基本常識

      2022-12-28 綜合 86閱讀 投稿:懸疑情

      1.高賞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作者是左丘明.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曹劌論戰(zhàn)><;燭之武退秦師>;出自此書

      《國語》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作者不祥(<;史記>;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戰(zhàn)國策》作者不祥,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鄒忌諷齊王納柬>;出自此書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不是孔子本人作的)。與<;大學><;中庸><;孟子>;合成4書.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語錄體散文集,以雄辯著稱,善于用比喻.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倡人性本善論

      《莊子》:又叫<;南華經(jīng)>;作者: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國蒙(地名)人,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做過一個官"蒙園漆吏".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主張"無為""逍遙".《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后世的浪漫主義文學可以說起源于這里.

      2.注解古書需要哪些知識

      注釋古書,需要多方面的知識。

      (一) 需要全面運用音韻、詞匯、文字、語法、修辭等語言知 識。思想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古人 的書面語言,才能了解他們的思想。

      而要準確了解 古人的書面語 言,就必須綜合運用各種語言學知識。 (二)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很多。王 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就簡要介紹了關于天 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等十四項內容,可供翻閱參考。

      如:讀 到“攝提貞于孟陬兮”(《離騷》)、“以為己生歲直(值)子, 鼠,子神也,因愛鼠”(《三戒?永某氏之鼠》)、“慶歷中,有 布衣畢升?”(《活版》),就牽涉到古代三種紀年方法:歲星 紀年法,干支生肖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又,讀《愚公移 山》中的“達于漢陰”,《登泰山記》中的“泰山之陽,汶水西 流,其陰,濟水東流”,就牽涉到古代地理命名的常例:山南為 陽,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三) 要掌握一些有關的專業(yè)知識。有人主張,專門著述應由 各方面的專門家擔負注釋疏通工作。

      在自然科學方面,有關天 文、數(shù)學、生物、醫(yī)學方面的古籍,應由自然科學專家來注釋; 在社會科學方面,文、史、哲的古籍,應由文學、史學、哲學專 門家來注釋。 這個主張是有道理的。

      如:“尺”、“寸”,這是 兩個很常見的字。但是,在醫(yī)書中它們有特殊的含義。

      診脈 時,以掌后高骨為“關”,密排三指,“關”脈前稱“寸”脈, “關”脈后稱“尺”脈。扎針灸時,進針多少“寸”,也不是一 般的寸,而是“同身寸”,即病人的中指第二關節(jié)的長度。

      不了 解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有些看來很普通的詞語也可能注錯。初學者 接觸專門學科的古籍時,一定要有人指導。

      (四)知世論事,知人論文。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必須把 握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才能做到知世論事、知人論文。評價一 篇作品是如此,注解疏通也是如此,不過后者不如前者顯著罷 了。

      如:韓愈《師說》,幵宗明義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 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其中“古”如何理解?為什么要 從“古”講起? “學者”指什么人? “道”又指什么?都牽涉到 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思想傾向。中唐時期,佛老哲學影響很 大,不利于唐王朝的政治統(tǒng)一與經(jīng)濟發(fā)展。

      韓愈排斥佛老,提倡 儒學,正是適應了當時鞏固唐王朝統(tǒng)治的需要。他所講的“道” 就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孔孟之道,而不是一般的道理,更 不是其他哲學流派的“道”;他倡導尊師,則是為了培養(yǎng)一批能 夠衛(wèi)道的知識分子,這就是“學者”的含義。

      文中的“古”字, 不是一般的“古代”,更不是“從古以來”的意思,而是指孟軻 以前的時代。 因為韓愈在《原道》中說得很清楚:“軻之死,不 得其人焉。”

      就是說,道傳到孟軻,就沒有繼承的大師了。而韓 愈《師說》明確主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所以“古”字是指 孟軻以前的時代。

      韓愈在哲學上、文學上、教育上,都是打的 “復古”旗號,所以,這篇文章就以“古”字幵頭了。 總之,不 了解時代背景與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即使是對于字詞的疏通,也 難達到準確和深刻。

      注釋疏通古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戴震 說:“學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

      這是深有體會的 話。沒有淵博的知識,獨立的見解,深入細致的研究,就不可能 搞好這件工作。

      所以,魯迅憤慨地指責當時一些半通文人大搞古 書的標點評注以獵取名利的行徑,稱它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大厄運,并說“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見《旦介亭 雜文?病后雜談之余》)。我們今天一定要以嚴肅的態(tài)度來做好 古書的注釋疏通工作。

      但是,也不可存在畏難情緒和神秘觀念。 我們有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作指導,只要刻苦努力,嚴肅認真,就可 以大大超過前人。

      把文言文譯為白話文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有計劃、有步驟 地將古代文獻譯成白話文,介 紹給廣大群眾,是提高民族自信 心、發(fā)展民族新文化的需要。

      在教學中,文言翻譯則是一種綜合 性的習作,它溝通古今,既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可以 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是白話文的寫作訓練,可以提高 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清末翻譯家嚴復,在翻譯西方名著《天演論》、《原富》、《名學》等書之后,他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提出了“信”、“達”、“雅”的原則。

      這三條原則直到今天還是為大多數(shù)人所贊同的。 所謂“信”便是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所謂“達”就是要通順明白 地表達出來,所謂“雅”就是語言要規(guī)范化。

      我們將文言文譯為 白話文也大體可遵循這個原則。當然,嚴復所講的“雅”是用標 準的文言文(如先秦諸子)去譯外文,我們講的“雅”是以今天的 普通話作為規(guī)范。

      文言文譯為白話文,是一個民族語言內部的翻譯。這就和翻 譯外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

      由于白話文是文言文的繼承和發(fā) 展,所以彼此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細微的差異, 因此,翻譯時要盡量發(fā)掘其聯(lián)系,更好地溝通古今。 如:古代的 單音節(jié)詞發(fā)展為現(xiàn)代的雙。

      3.關于古籍文物常識

      鑒定古籍版本對收藏者的意義重大,版本學是從書籍的字體、紙張、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題跋、批稿、印章等方面來研究圖書版本的,在鑒定一部比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所審閱、考察和判斷的古籍版本不僅是文獻,也是文物。鑒定版本是一項實踐性、經(jīng)驗性較強的技術工作,其實質就是要熟悉舊書,熟悉版本,從而能舉一反三。學習版本鑒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較、多實踐,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紙上談兵是永遠行不通的。還要懂一些金石學、印章、目錄學的知識,筆者對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種宋、元、明、清、民國版本達500多冊。

      在長期實踐中,筆者逐步掌握了鑒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規(guī)律,形成一套鑒定的程式,每當鑒定一種版本,我首先要揭開卷首看一看,從字體、版式、紙張的特點來判斷一下,是何朝何時所刻,也可以從書名、編著者、校訂人的姓名來作參考,心中有了底,再考證真?zhèn)?,詳看序跋、目錄、卷末、書尾,查找有無牌記、封面、刊工姓名等。我的鑒定經(jīng)驗是:

      字體鑒定。不同年代、不同地區(qū)刻本字體都有不同,如北宋早期多用歐體,瘦勁清秀,豐厚淳樸。南宋刻字多用柳體,工整有力。金代多用柳體。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趙孟兆頁體,流利活潑,柔軟圓潤,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體工整漂亮,而書坊以刻書營利為目的,貪多求快,字體多惡劣粗俗。明刻本保留元末遺風,自嘉靖年起變化成一種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直挺整齊嚴謹?shù)拈L方形字體,清刻本多為仿宋體,尤顯柔美、秀麗,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體變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鴉一片,很不雅觀。

      版式。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欄,版心為刻工姓名和字數(shù),南宋四周雙欄,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魚尾多,行間更窄,書口更闊,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內府刻本字大行疏,獨具一格。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現(xiàn)毛氏汲古閣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認。

      印紙。書坊刻本大多用價格低廉的劣質紙印書,官家刻本紙張要好一些,宮廷刻本印紙更好,要分清竹紙、棉紙、麻紙、皮紙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紙和竹紙,白棉紙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點,萬歷多用竹紙、黃棉紙,清代刻本印紙繁多。

      墨色、刀法。宋代刻印書籍,用墨比較講究,墨色濃厚似漆,字黑紙白,十分顯眼,宋版刻工刀法較精細認真,筆劃不茍。元版墨色較混,刀法生硬而無力,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細加比較,差強人意。

      裝幀。宋代書籍主要是蝴蝶裝,少有施用裝,南宋出現(xiàn)色背裝,流行于明嘉靖、隆慶時,至萬歷開始廣泛用線裝形式。

      序跋、版記、避諱字。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記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個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諱。

      題跋。藏書印章,題跋內容較廣,清代很多藏書家,精于版本鑒定,經(jīng)驗豐富,見多識廣,他們的題跋多有百年之論,可供后人參考,藏書印章是藏書家鈐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權和鑒定意見的信物,以及藏書印章。

      行款字數(shù)。偽本的鑒定,如宋嘉定刻本為半頁7行,行15字,小字雙行,宋代黃善夫刻本為半頁10行,行18字,注文雙字,行24字,四周雙邊,左有耳,耳記篇名。

      綜上所述,古版本的鑒定較為復雜,以上只是筆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淺體會,供藏友參考

      4.高賞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

      作者是左丘明.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曹劌論戰(zhàn)><燭之武退秦師>出自此書 《國語》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

      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作者不祥(<史記>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戰(zhàn)國策》作者不祥,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鄒忌諷齊王納柬>出自此書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不是孔子本人作的)。

      與<大學><中庸><孟子>合成4書.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語錄體散文集,以雄辯著稱,善于用比喻.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倡人性本善論 《莊子》:又叫<南華經(jīng)>作者: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國蒙(地名)人,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做過一個官"蒙園漆吏".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主張"無為""逍遙".《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后世的浪漫主義文學可以說起源于這里。.。

      5.我想知道藏書有什么知識

      古籍,記錄古代文獻之書籍。

      《說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稱故籍、故書、載籍等。

      古代文獻,最早見載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辭"也稱"殷墟書契"。作為最早的正式書籍,為用竹木及縑帛記錄文獻之簡牘、帛書。

      漢代紙問于世,遂有手抄、唐寫、宋元明清刻印書籍。 據(jù)國務院古籍小組的規(guī)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為斷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記錄古代文獻之書籍,通稱為古籍。

      古籍書的作偽與鑒別 古籍中的偽本,通常分為三類:第二類是商賈們?yōu)榱酥\利,采用一些手法偽造的古籍版本;第二類是書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編寫的著作;第三類是以前的收藏家、著錄家錯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僅具有學術研究價值,而且由于流傳年代久遠,傳世本日稀,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特別受收藏家的珍視,致使市場價格不斷上漲。

      由于暴利的刺激,使一些商賈見財忘義,運用各種作偽手法,炮制贗品,以假充真。由于各種偽本的出現(xiàn),又給古籍版本的鑒定增添了許多人為的障礙。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促進鑒定者與作偽者斗智的本領。 一、作偽的目的: 鑒定偽本,首先要了解作偽的目的,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比較、辨認。

      古籍偽本的制作目的主要有三種。 1.商賈作偽的目的在于牟利,只要有利可圖,他們可以采取各種手段,對各種價值較低的古籍在版本年代、作者姓名、收藏家的姓名、題跋、印章等各方面進行偽造。

      2.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編寫著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書籍的權威性、神秘性,或因某種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姓名。因此,這類古籍,大多只是著名的姓名是假的,并沒有更多的作偽手法。

      3.收藏家、著錄家錯定版本,大多是由于其自身的學識、眼力不濟而誤定的。 因此,對于這類著錄書只能作偽參考,而不應盲目相信。

      二、作偽手法 作偽的手法有許許多多,鑒定者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以下主要幾種。 1.紙張做舊:紙張是文字的載體,沒有紙張就沒有書籍,因此判斷古籍的真?zhèn)危紫纫醇垙埵欠窆排f。

      所以制作古籍偽本必須將紙做舊。 將紙做舊有兩類:一類是“染紙”,包括用糖色,或用粟子熬水,或用栗子殼熬水,或用茶水,或用赭石藤黃水等將紙染成黃褐色,也有用煙將水熏黃的,以求使紙顯舊色;二類是用“舊紙新印”,如果作偽者存有古紙,就可在古紙上面新印內容,然后裝訂成“古籍”,這種作偽方法較少,卻很難從紙張上辨別其為贗本。

      2.偽造序跋:一些重復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書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敘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還著有姓名、年月等。這些都表明了書籍的真實年代。

      作偽者往往裁掉對其作偽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偽造對其作偽有利的序跋。 3.偽造牌記:保留舊牌記,挖掉復刻牌記,或挖補、涂改復刻牌記的干支年代。

      4.偽造名人題跋,藏章印記。 5.裁截目錄:將原目錄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全書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殘本充當全本。

      6.利用著錄書:有些著錄書上的記載是錯誤的,作偽者便故意以此為據(jù)兜售偽本。 總之,作偽的手法有各種各樣,有時只有一兩種,有時則可能是各種手法結合應用。

      鑒定者在實際辨別時,應該運用自己的學識和有關資料進行全面考察被鑒定的書籍,注意去偽取真,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套印本———古籍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籍早已成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財產(chǎn),并擁有越來越多的收藏者。

      除了內容之外,不同版本也是古籍收藏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套印本是深受藏書者喜歡的一種版本。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籍版本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套印本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套印的書籍。主要是利用不同顏色以區(qū)別書中的不同內容。

      常見的有兩色套印,以及三色、四色和五色套印。 流傳到現(xiàn)在,最早的套印本是元朝順帝至元六年(1340)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的《金剛經(jīng)注解》,系無聞和尚所作,卷首的《靈芝圖》和經(jīng)注為朱墨兩色套印。

      套印術發(fā)明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白紙黑字(個別為藍或紅)的單色印刷。 套印術的發(fā)明,使書籍不但有閱讀的內容, 更有一種閱讀時賞心悅目的感覺。

      打開套印本,其顏色分明,各部分內容一目了然。明代文學家兼畫家陳繼儒將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稱為印刷史上的三變。

      可見套印技術在印刷史上的地位。 最初的朱墨兩色套印技術是采用一塊刻版分次著色、分次印刷完成的。

      它對印刷時的工藝要求比單色印刷要嚴格得多,必須使二次加印時的版框仔細對齊,嚴密吻合,才能使全書字體排列合乎版式,不致出現(xiàn)錯位、重疊等現(xiàn)象。同時,印刷前的分次上色亦要均勻仔細,才不會使字體顏色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現(xiàn)象。

      一般來說,兩色套印本的正文多用墨色敷印,眉批、評點、注則用紅色敷印。 明代以后,改進了一版分色套印法,而采用分版分色套印法。

      即按顏色分別刻版,每版各著一色的方法來印刷。這避免了一版分色時敷彩的不便,同時也使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技術得以發(fā)展應用。

      人類的文明追求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后來,又在此套印技術上發(fā)明了兩種新的印刷方法,即?版和拱花。

      ?版,???丁之意。?丁是指幾種拼在器皿里供。

      6.古代的基本文史常識

      比如什么???范圍很大的

      生 理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食、眠、生、私、性、賭

      【人體十二臟】心、肝、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消化系統(tǒng)七沖門】唇·飛門、齒·戶門、會厭·吸門、胃·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腸及小腸·闌門、下極·魄門

      倫 理

      【五?!咳省⒘x、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wěn)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飲 食

      【五谷】稻、黍、稷、麥、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

      【四大著名海產(chǎn)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

      【上八珍】貍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蛟

      【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貍、哈什螞、魚唇、裙邊

      【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鱗魚、干貝、蠣黃、烏魚蛋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古代十大名廚】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圣"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于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chǎn)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chuàng)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肴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F(xiàn)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chuàng)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時名廚,烹飪手藝高超,并有豐富的理論經(jīng)驗。袁枚《隨園食單》有許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見解。

      7.讀古書需要注意什么

      讀古書固宜嚴別真?zhèn)危T子尤甚。

      (秦漢以后之書,偽者較少,辨別 亦較易,古書則不然。古書中之經(jīng),治者較多,真?zhèn)我汛舐钥啥?,子又?然也)然近人辨諸子真?zhèn)沃g,吾實有不甚敢信者。

      近人所持之術,大要 有二:(一)據(jù)書中事實立論,事有非本人所能言者,即斷為偽。 如胡適 之摘〈管子?小稱篇》記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嬙、西施,(立政篇〉辟寢 兵兼愛之言,為難墨家之論是也。

      (二)則就文字立論,如梁任公以(老 子〉中有偏將軍、上將軍之名,謂為戰(zhàn)國人語;(見《學術講演集》評胡 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又或以文字體制之古近,而辨其書之真?zhèn)问恰?予謂二法皆有可采,而亦皆不可專恃。

      何則?子為一家之學,與集為一人 之書者不同,前已言之。故讀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時人語,忽為戰(zhàn)國 人之言,而疑其書之出于偽造;猶之讀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 述墨家之論,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

      先秦諸子,大抵不自著書。 今其書之 存者,大抵治其學者所為;而其慕輯,則更出于后之人。

      書之亡佚既多, 輯其書者,又未必通其學;(即謂好治此學,然既無師授,即無從知其書 之由來,亦無從正其書之真?zhèn)?;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過而存之矣)不過 見講此類學術之書共有若干,即合而編之,而取此種學派中最有名之人, 題之曰"某子云''耳。 然則某子之標題,本不過表明學派之詞,不謂書即 其人所著;與集部書之標題為某某集者,大不相同。

      集中記及其人身后之 事,及其文詞之古近錯出,固不足怪。至于諸子書所記事實,多有訛誤, 此似誠有可疑。

      然古人學術,多由□耳相傳,無有書籍,本易訛誤;而其 傳之也,又重其義而輕其事。 如胡適之所摘莊子見魯哀公,自為必無之 事。

      然古人傳此,則但取其足以明義,往見者果為莊子與否,所見者果為 魯哀公與否,皆在所不問;豈唯不問,蓋有因往見及所見之人,不如莊子 及魯哀公之著名,而易為莊子與魯哀公者矣。然此尚實有其事,至如孔子 往見盜跖等,則可斷并其事而無之。

      不過作者胸中有此一段議論,乃托之 孔子、盜跖耳;此則所謂"寓言"也。此等處若據(jù)之以談史實,自易謬 誤;然在當時,固人人知為“寓言”。

      故諸子書中所記事實,乖謬者十有 七八;而后人于其書,仍皆信而傳之。胡適之概斷為當時之人,為求利而偽造;又譏購求者之不能別白,亦未必然也。

      (誤之少且小者,后人或不 能辨;今諸子書皆罅漏百出,謬誤顯然,豈有概不能辨之理)設事如此, 行文亦然。今所傳〈五千言〉,設使果出老子,則其書中偏將軍、上將 軍,或本作春秋以前官名,而傳者乃以戰(zhàn)國時之名易之。

      此則如今譯書 者,于書中外國名物,易之以中國名物耳。 雖不免失真,固與偽造有別 也。

      又古人之傳一書,有但傳其意者,有兼?zhèn)髌湓~者。兼?zhèn)髌湓~者,則其 學本有□訣可誦,師以是傳之徒,徒又以是傳之其徒;如今瞽人業(yè)算命 者,以命理之書□授其徒然。

      此等可傳之千百年,詞句仍無大變。但傳其 意者,則如今教師之講授,聽者但求明其意即止;造其傳之其徒,則出以 自己之言。

      如是三四傳后,其說雖古,其詞則新矣。故文字、氣體之古 近,亦不能以別其書之古近也,而況于判其真?zhèn)魏酰拷窀骷覍W術,據(jù)其自 言,皆有所本;說誠未必可信,〈淮南子?修務訓〉已言之。

      然亦不能絕 無關系。 。

      古書基本常識

      聲明:沿途百知所有(內容)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