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文學(xué)常識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jié)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被尊為“五經(jīng)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wù)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xué)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既是語錄體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
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
《論語》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學(xué)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xué)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
這里面不少是曾參的學(xué)生的記載。 作品賞析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fēng)格。
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2.論語的文學(xué)常識
論語》是孔子弟子記載孔子與弟子、時人問答及孔子弟子間言論的書,其編撰者應(yīng)為孔子及門弟子與再傳弟子,其成書年代可以確定為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初年。《論語》流傳至漢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古文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先本于《魯論語》,參諸《齊論語》,合而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據(jù)《張侯論》,參諸《齊論語》、《古文論語》,作《論語注》。后世《論語》多本于此。歷代注疏《論語》者甚多,較好的注本有魏何晏《論語集解》、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宋邢邴《論語注疏經(jīng)解》、宋朱熹《論語集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人楊伯峻撰有《論語譯注》,比較適于初學(xué)者使用,也不失為研究者的較好的參考資料。
《論語》一書并非嚴格的著作,主要是格言與一些小的故事,比較生動、全面地記錄了孔子之學(xué)、行、思與其人格形象。其中,孔子與其弟子的教與學(xué)的問答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學(xué)思考,比如其對于“仁”、“禮”、“樂”、“詩”及生死之種種看法。同時比較生動地反映了孔子因才施教、因勢誘導(dǎo)的教育方法
3.論語十二章文學(xué)常識
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fā)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墩撜Z》成書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yīng)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采納哦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