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床的文化
床最早源于我國的商代。
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睡覺只是鋪墊植物枝或獸皮等,掌握了編織技術后就鋪墊席子。席子出現(xiàn)以后,床就隨之出現(xiàn)。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說明商代已有床。但從實物來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陽長臺關一座大型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上刻繪著精致的花紋,周圍有欄桿,下有6個矮足,高僅19厘米。春秋以來,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們寫字、讀書、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幾。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還出現(xiàn)一種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為睡臥的專用家具。
唐代出現(xiàn)桌椅后,人們生活飲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動。床由一種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為專供睡臥的用品。
19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了彈簧床。19世紀后期,金屬床開始出現(xiàn)。
2. 床的發(fā)明與使用民間文化
關于中國床的發(fā)明的傳說,出自一本《廣博物志》:傳說神農(nóng)氏發(fā)明床;少昊始作簀床;呂望作榻。
中國最早的床的實物是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zhàn)國彩漆木床。該床長218厘米,寬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床面為活抽屜板,四面裝配圍欄,前后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
床身通體髹漆、彩繪花紋,工藝精湛,裝飾華麗,說明床當時已經(jīng)普及。 附:以臥姿睡眠是人的本能。
為了有一個舒適的條件,原始人類只是用獸皮、草席作為睡眠的“家具”,后來有了離開地面的土臺,但仍然不能稱作床。直到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才出現(xiàn)真正帶有頭架的木床,那時床的頭端略高,床面呈傾斜狀,用纖維制成繩或用皮條穿在皮架兩側的小孔中作為床屜,雖然簡陋,卻是統(tǒng)治者的專用家具。
我國大約在商周之前就有了床,從甲骨文“”字可以看到床的形象,到戰(zhàn)國時床已定形。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戰(zhàn)國中期圍欄大木床,長225cm,寬136cm,通高42。
5cm;床身由9根方木縱橫組成框架,由木條、竹片做成方格狀圍欄,并有銅制鑲角;床架下面有6只雕成云紋的床足,外表由黑漆髹飾;這時床體尺寸已與現(xiàn)代床很接近了。 湖北荊門包山還出土了戰(zhàn)國可折疊的木床,床體由兩個木框組成,中間用鉤狀栓釘結合。
這種結構在古代家具中是很少見到的,當時民間只能用更簡陋的竹床。據(jù)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爰書封診式》記有一則案例,勘察被盜現(xiàn)場時有以下記錄:“……內(nèi)有竹怊(竹床),招在內(nèi)東北、東、北去癖(墻壁)各四尺,高一尺……”。
早期的床,也是中國由席地坐臥的習俗走向高形家具的證明。 幾千年來,中外床形、結構幾乎沒有很大的變化。
20世紀中后期,國外出現(xiàn)一種以人類工程學為基礎的新型床體,在床框中有17排多層膠合木條,兩端裝在可活動的橡膠插座里,呈“肋條”狀;床的頭端可自由掀起變換角度,相當人肩背部的“肋條”可調(diào)節(jié)軟硬度,配上新型乳膠床墊,已經(jīng)完全改變了床的傳統(tǒng)結構。 現(xiàn)在床具呈開放型,有的頭部床屏與兩邊床頭柜結合,與床體完全分離,新型床具更適合室內(nèi)布置和環(huán)境美化,使人享受到現(xiàn)代生活的樂趣 。
3. 文學常識包括哪些
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酒圣 杜康,即少康。傳說為酒的發(fā)明者。
文圣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史圣司馬遷,字子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
詩圣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醫(yī)圣 張仲景,東漢著名的醫(yī)學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對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影響很大。
武圣 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后人稱其為“關圣”、“關帝”。
書圣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草圣 張旭,唐朝書法家,擅長草書,對舊隸的草體造詣很深。
畫圣 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 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jīng)》三卷。
4. ~文化常識~
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東泰安市。
西岳華山(2154.9米),位于陜西華陰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陽市南岳區(qū)。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渾源縣。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東岳泰山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聞名于世界。
人們常說五岳歸來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的說法。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后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同學,給你網(wǎng)址,寫的很清楚滴~
/view/3668.htm
/view/3774.htm#2
5. 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xiàn)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xiàn)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 《過秦論》: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p>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p>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江左】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p>
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 【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p>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p>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读A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shù)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p>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nóng)歷十一月。 時節(jié)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nóng)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shù)紀日法?!俄椉管幹尽罚骸叭逯梗髟掳雺?。”
“三五”指農(nóng)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肴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肴?!薄八脑滦了取敝皋r(nóng)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p>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