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識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文章來源:網(wǎng)友提供 點擊數(shù):441 更新時間:2008-7-6 16:14:29 一、科舉制度 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舉人-----------貢士---------------進士 解元-----------會元---------------狀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國:九州、華夏、四海、神州 2、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4、南京:建康、金陵 5、揚州:廣陵 6、蘇州:姑蘇 7、成都:錦官城 三、官職任免 拜:授給官職;除:免除舊職任新職;授:授給官職;擢:提撥;遷:調(diào)職,一般指升官;左遷:降職調(diào)動;罷:免職停職;免:免除官職;黜:廢黜,貶退;謫:降職并調(diào)動 四、時間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農(nóng)歷初一 望:農(nóng)歷十五 既望:農(nóng)歷十六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稱 1、王孟: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4、韓柳:韓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林、駱賓王 6、蘇辛:蘇軾、辛棄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蘇:蘇軾、蘇轍、蘇洵 12、蘇黃:蘇軾、黃庭堅 13、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 14、四大文學(xué)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15、四書:《大學(xué)》《中庸》《孟子》《論語》 16、歲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8、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9、風(fēng)騷:《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和《楚辭》中的《離騷》 20、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21、三吏三別: 六、代稱 1、學(xué)生:桃李 2、婦女:巾幗 3、弟兄:手足 4、詩人:騷人 5、菊花:黃花 6、杜鵑:子規(guī) 7、家鄉(xiāng):桑梓 8、國家:社稷 9、史冊: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戰(zhàn)爭:烽煙 12、音樂:絲竹 13、文學(xué)才華:風(fēng)騷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別稱 李白:詩仙 青蓮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稱聊齋先生 杜甫:詩圣 詩史 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 歐陽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陸游:放翁 辛棄疾:稼軒 孟子:亞圣 名、字、號 古人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
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表禮貌和尊敬。
號,又叫別號、表號,由自己取號,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 八、年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計時 年號記年 天干地支紀(jì)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貫:《柳河?xùn)|集》 書室:《聊齋志異》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別號:《稼軒長短句》 謚號:《歐陽文忠公文集》 官職:《杜工部集》 年號:《白氏長慶集》 十一、名著人物與事件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銜石填海、伏羲發(fā)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專著 《詩經(jīng)》:第一部詩歌總集 《水經(jīng)》: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書 《史記》: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 《論語》 《孟子》 《左傳》: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水滸》:第一部反映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三國演義》: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2.【常用文言文實詞與虛詞詞義整理實詞136個虛詞15個】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biāo)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dāng)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3.文言文文學(xué)常識
測試要求:1、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2、理解課外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3、文言翻譯4、常見實詞5、常見虛詞6、默寫課文或片斷.7、正確朗讀或斷句.文言文翻譯(一) 翻譯文言文的原則.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雅”.“信”的要求是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達”的要求是翻譯出的現(xiàn)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的要求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及風(fēng)格準(zhǔn)確地表達出來.一般做到“信”、“達”即可.(二)文言文翻譯的關(guān)鍵是譯準(zhǔn)重點字詞.(三)文言文翻譯五字法: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時間名詞等,可照錄不翻譯.例:“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2、補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yīng)補出省略成分.3、刪 古文中有的虛詞現(xiàn)在已不用,不譯也不影響表達,可刪.例發(fā)語詞“夫”,相當(dāng)于頓號的“之”等.4、換 在翻譯時應(yīng)把古詞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詞.例:“歲賦其二”中“歲”換成“年”.5、調(diào) 古漢語的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等翻譯時須調(diào)整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
4.500個常用文言實詞用法
先列舉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知識系統(tǒng)梳理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后》 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
12,至于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dāng)做,讓……做;今:認(rèn)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今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陳述) 說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①辭曰:臣之壯。
5.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及解釋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zhì)就是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
“常見實詞”,它的范圍并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guī)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文》課本課后練習(xí)題目中強調(diào)的實詞?!霸谖闹小?,即指語境,這是正確理解含義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看,雖然有的實詞是課本中尚未出現(xiàn)的,但都是可以通過整體語境推斷來理解其含義的。
考查重點:考查的內(nèi)容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fù)詞、通假字等,其中對一詞多義、雙音復(fù)詞的考查是重點。 從詞性上說,主要側(cè)重于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
對名詞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義,二是注意確定所指名物的范圍;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的聯(lián)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shù)量極少,倒是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考查常有出現(xiàn)。
“多義動詞”的意義分析推斷一直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閱讀中考查常見的實詞,有“顯”和“隱”之分。
“顯”是指那種直接在所考查的詞上加點;“隱”是指在文句的翻譯判別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實詞的確定意思,就可以翻譯或分辨出譯句的正誤?!疚难詫嵲~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 復(fù)習(xí)時,重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fù)詞、詞類活用等。
(具體內(nèi)容見:(1)《語文高考導(dǎo)練》P119頁;(2)《高考語文基礎(chǔ)教程》P123頁;(3)《名師手把手》“備考資料博覽”部分。要求學(xué)生在復(fù)習(xí)課本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歸納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同形異義; 4、一詞多義; 5、偏義復(fù)詞; 6、詞類活用?!緦W(xué)法建議】 1、注重積累 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chǔ); B、重視文言文閱讀練習(xí)中的積累; C、從過去十年高考題中積累,最好獨立做一遍; D、加強文言文的課文朗讀,整理歸納出??己鸵族e的實詞。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 A、掌握常見實詞的常見義; B、對單純歷史文化意義或作專有名來用的實詞義可以忽略; C、不細(xì)究涉及較深專業(yè)知識的詞義; D、實詞義與活用的區(qū)別; E、注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痉椒ㄖ笇?dǎo)】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jù)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
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百Z”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jié)構(gòu)分析法(根據(jù)整句中對應(yīng)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p>
(《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并列關(guān)系,據(jù)“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jié)構(gòu)的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當(dāng)為并列關(guān)系,譯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
若譯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guān)系,與前句結(jié)構(gòu)顯然不相對應(yīng)。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p>
(《屈原列傳》)?!皠诳嗑霕O”與“疾痛慘怛”相對。
“疾痛慘怛”并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么“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
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dāng),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dāng)?shù)取?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動詞“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聯(lián)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yīng)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dāng)。 四、聯(lián)想推斷法(根據(jù)學(xué)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
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xué)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
依據(jù)《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后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dāng)“攻取”講,再結(jié)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褒R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
依據(jù)《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dāng)“逃亡的人”、“北”當(dāng)“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答。
6.高考120個文言實詞文言實詞
1-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6古之遺愛也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 。
2-安 1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7衣食所安 8既來之,則安之 3-被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4被發(fā)行吟澤畔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3焉用亡鄰以倍鄭 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5-本 2蓋亦反其本矣 3本在冀州之南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 6若止印三二本 7此之謂失其本心 8本未倒置 9抑本其成敗之跡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3鄙人不知忌諱。 4孔子鄙其小器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2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8-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9-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3雖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則無友 10朝 1朝服衣冠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4于是入朝見威王 5兩朝開濟老臣心 6期年不聽朝 7坐南朝北 11-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4是高、曾時為一戶 5曾益其所不能 12-乘 1乘犢車,從吏卒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自京師乘風(fēng)雪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 13-誠 1帝感其誠 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 14-除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15-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3動以朝廷為辭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7大禮不辭小讓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16-從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5從此道至吾軍 6弟走從軍阿姨死 7其從如云 9?N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17-殆 1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4思而不學(xué)則殆 18-當(dāng) 1木蘭當(dāng)戶織 2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 3有大石當(dāng)中流 4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 5念竇娥葫蘆提當(dāng)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 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dāng)意 8犯法當(dāng)死 9有狼當(dāng)?shù)溃肆⒍?10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人莫開 11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 12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 19-道 1懷其璧,從徑道亡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4于是廢先王之道 5伐無道,誅暴秦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8道不同,不相為謀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20-得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3未得與項羽相見 4吾得兄事之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10此言得之 21-度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4乃曰"吾忘持度"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 6衡下車,治威嚴(yán),整法度 7一夜飛度鏡湖月 10崔九堂前幾度聞 11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12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2而墨子非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6覺今是而昨非 23-復(fù) 1昭王南征而不復(fù) 2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 3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 4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5王辭而不復(fù) 6有北面復(fù)匈奴之志。
8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 9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
24-負(fù) 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3秦貪,負(fù)其強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fù) 7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25-蓋 1日初出大如車蓋 3覆蓋周密無際 4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5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8蓋亦反其本矣 26-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3暮去朝來顏色故 5君安與項伯有故 6既克,公問其故 7故遣將守關(guān)者 8此物故非西產(chǎn) 9故臣復(fù)取璧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病故,物故 27-固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 2固請,召有司案圖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7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 28-顧 1贏得倉皇北顧 2顧野有麥場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5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 6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7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29-國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30-過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6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7今公子故過之 8一日,大母過余曰 31-何 1卻看妻子愁何在 2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3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今。
7.有關(guān)文言文體裁賦、記、志的文化常識
1.賦
賦,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那么,何為賦呢?賦萌生于戰(zhàn)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于詩?!妒酚洝分蟹Q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后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yīng)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shè)立博士,成為經(jīng)學(xué)。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于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后,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于詩而遠于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jié),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xiàn)了詩、賦合流的現(xiàn)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fā)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jié)構(gòu)、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shè)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歸于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xiàn)代文學(xué)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xí)。以至于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view/45191.htm
2.記
【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fēng)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xué)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fr=qrl3
3.志
至于 志 ,好像沒有這種文體。志 也是 記的意思。沒聽說 歷史上有誰 寫過 志 這種文體的?!度龂尽返闹?也是 記的意思。
/health.asp?id=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