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
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lián)。
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nóng)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xiàn)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nóng)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 、、、。
11.1998年是農(nóng)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jù)此推算,2000年是農(nóng)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xiàn)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
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 ,陜西省的華陰位于 之北。
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 ,清明節(jié) ,重陽節(jié) 。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
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
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
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wèi) 23.
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25.經(jīng)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
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2.古代文化知識填空
1.《國風》代表作 《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離騷》是一首詩,無所謂代表作。
《國風》是《詩經(jīng)》的代表作,《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
2.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設置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內(nèi)史省長官為內(nèi)史令;門下省長官為納言;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尚書省下設史、禮、兵、都官(后改為刑)、度支(后改為民)、工六部,各部長官為尚書。三省的長官相當于秦漢的宰相。
唐朝的三省為中書、門下和尚書省。中書省即隋朝的內(nèi)史省,長官為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為侍中;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唐初,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相當于宰相;以后設而不任或不常設。
3. 東岳泰山 中岳嵩山
4. 五谷為泛稱。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
《皇帝內(nèi)經(jīng)》中認為五谷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孟子騰文公》中稱五谷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谷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漢書》將“谷、黍、稷、高粱、水稻”列為五谷,后來又有“谷、水稻、玉米、小麥、黍子”合稱五谷的說法。
5. 禮 射
6. 隋朝六部為史、禮、兵、都官(后改為刑)、度支(后改為民)、工六部;唐及后世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7. 鄉(xiāng)試 殿試 秀才(童生、生員)
3.古代文學知識填空
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
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p>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洞蟠鞫Y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
《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币嘧鳌肮畔!?。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p>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 宮》“黃發(fā)臺背”。
老人頭發(fā)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p>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稜栄拧め屧b》:“鮐背,壽也?!?/p>
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yǎng)。
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后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
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shù)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
《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薄捌乒现辍币嘀^六十四歲。
《通俗編》又云:“若呂巖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
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xiāng)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于《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于《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tǒng)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
《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p>
4.關于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diào)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diào)。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diào)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diào)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nèi)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