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城市名
1、戰(zhàn)國時期 臨淄、咸陽、邯鄲、大梁(開封)、郢都(荊州),鄭城(新鄭)、曲阜、洛陽、成都、姑蘇(蘇州)。
2、秦朝 薊(北京)、咸陽。3、西漢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成都(蜀郡)、宛城(南陽)、邯鄲,臨淄、彭城(徐州)、長沙、番禺(廣州)、廣陵(揚州)。
4、東漢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宛城(南陽)、成都、彭城(徐州)、許昌、荊州、長沙、襄陽、鄴城(鄴城主體已消失)(臨漳、安陽)。5、三國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鄴(南京)、益州、赤壁(武漢)、成都、荊州,許昌、徐州、長沙、涼州(武威)、幽州(北京)。
6、兩晉時期 洛陽、長安(西安)、建康(南京)、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國(邢臺)、壽春、廣陵(揚州)、姑蘇(蘇州)。7、南北朝時期 建康(南京)、洛陽、長安(西安)、平城(大同)、鄴城(臨漳、安陽)(鄴城主體已消失)、成都、廣州、壽春、荊州、廣陵(揚州)。
8、隋唐時期 長安(西安)、洛陽、揚州、成都、太原,錢塘(杭州)、荊州、金陵(南京)、廣州、幽州(北京)。9、五代十國時期 汴州(開封)、洛陽、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廣州、成都、長沙、荊州、揚州。
10、北宋和遼時期:汴京(開封)、揚州、杭州、福州、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成都、長沙。11、南宋和金時期 臨安(杭州)、泉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金陵(南京)、揚州、長沙、中都(北京)、成都。
12、大元時期 泉州、大都(北京)、揚州、廣州、福州,明州(寧波)、杭州、中慶(昆明)、成都、遼陽、順德(邢臺)。13、大明時期 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福州、廣州、明州(寧波)、成都、濟南、順德(邢臺)。
14、大清時期 北京、蘇州、南京、杭州、濟南,廣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漢、奉天(沈陽)、順德(邢臺)。15、民國時期 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南京,奉天(沈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例舉介紹:1、北京: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燕都,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zhàn)國七雄中有燕國,據(jù)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p>
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shè)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并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qū),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2、成都: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xiāng)(華陽)遷往成都,構(gòu)筑城池。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并蜀國,并設(shè)置蜀郡于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jīng)驗,率領(lǐng)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guān)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
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xù)了漢朝大統(tǒng)。
蜀漢政權(quán)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jù)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jīng)過關(guān)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后元氣大傷,后來諸葛亮治國,恢復(fù)生產(chǎn),使得能與魏、吳抗衡。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fù)稱呼。
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
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南朝宋、齊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nèi)史治少城。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
2.古代時中國每個城市的名稱各是什么
1、北京的古稱——大都、薊、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興、汗八里、北平、順天府、京師。
2、南京的古稱——金陵、建業(yè)、建康、江寧、石頭城。
3、杭州的古稱——臨安、錢塘、武林。
4、蘇州的古稱——姑蘇、吳郡、平江。
5、揚州的古稱——淮上、江都、廣陵、淮揚。
6、紹興的古稱——會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稱——長安、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
8、開封的古稱——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汴京。
9、洛陽的古稱——雒陽、斟鄩、洛邑、洛州、京洛、東洛、司隸、三川。
10、沈陽的古稱——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稱——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稱——三山。
13、荊州的古稱——江陵、郢都。
14、贛州的古稱——虔州、虔城、宋城。
15、長沙的古稱——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稱——津沽、津門。
17、邯鄲的古稱——鄴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廣平府。
擴展資料
中國主要古代城市名稱由來
1、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lǐng)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2、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shè)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3.文化常識之地名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地)(東)(南)(西)(北)。
(2)八荒;八為(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東南)八個方向,八荒指(天下)。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梁州)、(荊州)、(雍州)。
(4)江東: 因長江在安徽境內(nèi)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妒酚洝ろ椨鸨炯o》:“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薄冻啾谥畱?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古人于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省則稱江右。
(5)江南:原意江之南。“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長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長江以南”。
在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帶。
近代專指蘇南和浙北一帶。另:唐貞觀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蘇的丹陽以東南和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qū)。
而詩文中說的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區(qū)。主要是以蘇、杭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文化上關(guān)于江南的定義,并不局限于長江南北,而是指以蘇錫常的太湖文化為中心的包括揚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內(nèi)的一種水鄉(xiāng)文化。
說起江南,大家都自然想到蘇錫常,杭嘉湖,明州紹興一代,在古代,稱之為江南六府(蘇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興)。
(6)江湖:①(舊時四方各地)②指各處流浪賣藝、賣藥生活的人,也指這種人所從事的職業(yè)。
(7)江河: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8)中原:歷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陜西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在內(nèi)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有學者認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為史書記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南部。后來中原所指范圍逐步擴大,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9)填寫山名
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4.古代的城市名字
咸陽 秦 至今
長安 西漢,隋(大興),唐 西安
洛陽 東漢,北魏 隋 至今
汴梁 東京 北宋 后梁、后晉、后漢、后周 開封
建康 建業(yè) 南朝,東晉、宋、齊、梁、陳, 南京
大都 元 明清(北京) 民國(北平) 北京
余杭 錢塘(秦) 隋 臨安 南宋 杭州
邯鄲 戰(zhàn)國 趙 邯鄲
臨淄 戰(zhàn)國 齊 淄博
益州 三國 蜀 成都
會稽 三國 吳 蘇州
盛京 滿洲 沈陽
廣陵 秦 江都(漢) 揚州(明清) 揚州
南海 秦 廣州(三國吳) 至今
晉陽 戰(zhàn)國 太原(秦、明清)并州(東漢、北宋)太原、北都、北京(唐)太原
泉州 唐 泉州
5.中國各城市的古時名稱是什么
中國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說,即北京、西安、洛陽、南京;后來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開封、杭州;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陽躋身其中。
現(xiàn)在,鄭州市也以鄭州商城為平臺,進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 古都并稱演變 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qū)的古都咸陽) *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nèi)同漢民族政權(quán)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并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鄭州和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quán)的中國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國處于分裂時期的政權(quán)。
安陽 三皇五帝時代,顓頊帝在安陽境內(nèi)建都。夏朝后期為都,時稱西河,今位于安陽市東南。
殷商時期為商相都及殷都。漢末以后,以鄴城(今安陽市東北18km處)為中心的安陽先后成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五個王朝的都城。
不計五帝時期,作為都城的歷史488年。 北京 北京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國都,今位于北京之豐臺區(qū),當時稱為薊。
· 十六國時期為前燕國都 · 遼代為陪都,稱燕京。 · 金朝(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4年為中都。
· 元朝為大都。 · 明朝自永樂帝起為首都,稱為京師。
· 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國都。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當時稱北京,北伐成功后新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北京改稱北平。
· 現(xiàn)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 至2006年,建都史長計906年。
杭州 杭州在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之首都。金朝滅北宋后,皇族趙構(gòu)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臨安的杭州成為南宋都城。
其為都共計210年。
6.姓名字號的古代文化常識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親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別是長輩,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諱,將這個字給改掉,不然就是對長輩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實也算在這個范疇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諱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貴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級和皇帝,名字當中不得帶他們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諱,將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殺身之禍。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guān)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
3、號,是指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lián)系。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簡稱號。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擴展資料: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shù)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chǎn)生了“避諱”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號
7.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常識
關(guān)東】古代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guān)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曹操《蒿里行》:“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guān)以東地區(qū)。
【關(guān)西】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p>
【關(guān)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稱為關(guān)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p>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
《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恫刹菟帯罚骸八纺畡t桃李夏榮。”
《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彼窔庵副狈降娘L。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
《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
《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p>
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guān)以西的關(guān)中地區(qū)。
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shè)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
《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薄冻啾谥畱?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p>
【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shè)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
明清在省內(nèi)設(shè)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zhì)?!蹲T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秢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p>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读赐鳌罚骸皣L奉命至金陵?!?/p>
《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chǎn)梅?!薄睹坊◣X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p>
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苯纭稉P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p>
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读赐鳌罚骸坝嘧x《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p>
《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薄洞阂瓜灿辍罚骸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p>
《<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