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緬玲和羊絨環(huán)是做什么用的
古代一種女性自慰用品。古時緬地有淫烏,其精可助房中術。有得其淋于石者,以鋼里之如鈴,謂之‘緬鈴’。
緬鈴:兩頭都是光光圓圓地,握入手中,稍得暖氣則鈴自動,切切如有聲,亦一奇也。
緬鈴:里頭放了水銀,外邊包了金子一層,燒炙一遍,又包了金子一層。
擴展資料:
古代娛樂生活:
六博,又稱“陸博”:可以看做象棋的前身,以為沒人六枚棋子而得名。六博在棋盤和棋子之外還有箸,相當于后來的骰子,在行棋之前使用,因而六博的勝負有很大的偶爾偶然性。六枚棋子為:梟、盧、雉、犢、塞(2枚),“梟”之外的5枚又統(tǒng)稱為“散”,玩法就是以殺梟為勝。
梟也就相當于后來象棋中的將或帥。六博在春秋時期即已出現(xiàn),在此后相當長的時期都非常盛行,后來六博發(fā)生分化,一支發(fā)展后來的象棋,另一支則演變?yōu)橘€博的手段。最早形式的六博在宋代就消失了。
2.緬鈴是什么東東
可能印刷錯誤,也許為棉鈴,棉鈴:由于受精后的子房發(fā)育而成,俗稱棉桃,在植物學上屬于蒴果。
棉鈴蟲又稱棉鈴實夜蛾、鉆心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
棉鈴蟲為分布廣泛的雜食性多寄主害蟲,全國各地均大量發(fā)生,主要寄主有棉花、玉米、煙草、番茄、西瓜等農作物及棗、蘋果、泡桐等果樹林木。幼蟲取食嫩梢、葉片和果實,葉片被蠶食造成缺刻和孔洞,果實被害后形成大的孔洞,引起棗果脫落。
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頭、胸及腹部淡灰褐色,前翅灰褐色,腎形紋及環(huán)狀紋褐色,腎形紋外側有褐色寬橫帶,基橫線、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不甚清晰,外緣各脈間生有小黑點。后翅淡褐至黃白色,外緣有一褐色寬帶,寬帶中部有2個淡色斑,不靠近外緣。
卵 長球形,有光澤,初時乳白色或淡綠色,孵化前深紫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0-42毫米,體色因食物及環(huán)境不同而變化很大,以綠色和紅褐色較為常見,腹部各節(jié)背面有許多小毛瘤,上生小刺毛。
蛹 長17--21毫米,黃褐色,體末有1對黑褐色刺,尖端微彎。
3.揭秘:古代淫器中的緬鈴究竟是由什么構成
據(jù)說,鵬性 淫 毒,一出,諸牝悉避去。甚至于對人類也敢于“動手動腳”,“遇蠻婦輒啄而求合”。土人充分利用鵬的這種習性,扎個草人,披上紅衣,并簪花其上,遠遠看去,儼然是位美人迎風而立。鵬見之,淫 性大發(fā),對草人“嬲之不置,精溢其上”。
土人將鵬之精液采下,“裹以重金”,大僅如豆,嵌于男子之勢,房事時,婦人“得氣愈勁”。此物土人不外售,有求之者,頗費周章后,方能覓得,故世間流傳甚少。物以稀為貴。于是滇省有人造假緬鈴出售,但瞞不過行家;真緬鈴“不搖自鳴”,而假緬鈴需搖后方能跳動。
4.金剛鈴杵如何用
密教的法器,有特殊的作用。
金剛鈴杵是每個行者必備的法器。金剛鈴杵用久了,就是護法,可鎮(zhèn)壇,代表金剛神。
在開始修法前,搖一下金剛鈴,代表攝心清凈召請。鈴的方向向內,向著自己,觀想金剛薩埵住頂,放白光,是清凈自己。
鈴向外,是代表四周。 搖金剛鈴時,用手腕的力量運氣,這是密訣。
開始修法,拍掌,交叉彈指,觀想二道紅光,這是召請佛菩薩。遣送,一樣拍掌、交叉彈指,觀想白光,送佛菩薩回去。
每節(jié)修法,在開始時搖一下鈴,既莊嚴,也有提神攝心的作用。 金剛鈴杵的作用很多,例如 息災:觀想白光,金剛鈴杵上下?lián)u動。
敬愛:觀想紅光,金剛杵在金剛鈴內繞圈。最重要以正念來行法。
增益:觀想黃光,金剛鈴杵前后搖動。 降伏:觀想藍光,用金剛杵先畫一個圓,然后將金剛杵壓下去即成。
平時要將法器高高供在壇城,保持清凈。金剛鈴杵是密教行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器之一。
5.《金瓶梅》中的“勉鈴”是怎樣一種淫具
勉鈴
大約正是萬歷年間從緬甸傳來的一種貴重物件,故又稱
緬鈴
古人房事輔助用品。外觀是小銅珠狀,有的更小,狀如蠶豆。內部空心,裝有水銀或其它可滾動物品。 用法上可女子放入陰道或男子夾于陰莖后交合。 在小說《金瓶梅》中第十六回中西門慶曾提此物。
其他記載:
“緬鈴薄極,無可比擬。大如小黃豆,內藏鳥液少少許,外裹薄銅七十二層,疑屬鬼神造。以置案頭,不住旋運。握之,令人渾身麻木。收藏稍不謹,輒破。有毫發(fā)破壞,更不可修葺,便無用矣。鳥液出深山坳中,異鳥翔集所遺精液也,瑩潤若珠,最不易得?!?/p>
——包楫《南中紀聞》
“滇中有緬鈴,大如龍眼核,得熱氣則自動不休。緬甸男子嵌之于勢,以佐房中之術。惟殺緬夷時活取之,皆良。其市之中國者,皆偽也。彼中名為太極丸。官屬饋遺,公然見之箋牘矣。”
——謝在杭《五雜俎》
以上兩條是明朝人的記錄,正是萬歷年間的著述。
“緬地有淫鳥,其精可助房中之術。有得其淋于石者,以銅裹之如鈴,謂之緬鈴。余歸田后,有人以一鈴來售,大如龍眼,四周無縫,不知其真?zhèn)?。而握入手,稍得暖氣,則鈴自動,切切如有聲,置于幾案則止,亦一奇也。余無所用,乃還之?!?/p>
——趙翼《檐曝雜記》
以上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記錄,可知當時還有此物。
底下是現(xiàn)代人鄧之誠的一條轉錄:
“滇南有樹,名曰鵲不停。枳棘滿林,群鳥皆避去,不復下。惟鸮之交也,則棲止而萃其上。精溢于樹則生瘤焉。士人斫瘤成丸,大如鳥卵,一近人肌膚,輒自相跳躍,相傳閨閣中密用。然滇中殊貴重,不能多得也。見陳尚古《簪云樓雜說》。鵲不停,即緬鈴,一名太極丸。
鸮,或謂應作鵬。”
——鄧之誠《骨董瑣記》